我的教师生涯在这里结束

宕子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五中文网 www.45zw.cc,最快更新宕子文集最新章节!

    各位同学:

    这个学期,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明清小说史这门课程。首先,我来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李辉。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个初学者,而且,在学问的道路上,我永远是个初学者。谈不上什么做你们的老师,大家互相学习,共同交流,孔子不是说:“教学相长”嘛。我希望你们把我看成是与你平等的朋友,这个讲台高出地面大约有一尺,我站着我点不习惯,本来我应该和你们站在同样高度的地方说话的。你们可别小看这一尺的差距,它的学问与它的作用可大着呢。不知道你们想过没有?有哪一个同学可以说说这个问题?建筑的结构是有一定的社会功能的,这高出的一尺,代表着一种文化观念,并且决定了我们国家教育的模式:它代表着教师的尊严,代表着教师的话语霸权,并且使教学成了一种单向流动的,即从老师到学生的以传授与灌输知识为目的的活动。马林诺夫斯基在其文化论一书里说:“观念,风俗,法律决定了物质设备,而物质设备却又是每一代新人物养成这社会传统形式的主要仪器。”所以,物质设备的形式其实再生产着我们的观念或者说意识形态。像这种例子,我们能见到很多。比如,皇宫的建造,为什么那么高大,庄严,金碧辉煌,并且有着长长的台阶?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使王权神圣化。尽管孔子提倡“教学相长”但在等级制度的社会里,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教育是再生产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场所,统治者们用种种的设备与仪式将教师的地位给神圣化了,抬到了与“天地君亲”四者并列的位置。当然,教师在我国古代其实并没有什么地位,但是,在学堂里,他拥有一厚一薄两块戒尺,他可以打任何一个学生的手掌,敲任何一个学生的脑袋,他与学生的地位确实是不平等的。但是,我不希望做这种老师,所以,请同学们把我当成你们的朋友,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下。

    在第一节课,我暂时还不想进入正题。因为我十分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一下我们应该怎样读书的问题。首先,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你们来自全国各个地方,带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个学校,并坐在这里听课。有些人或许是为了混一个文凭,有些人或许是想出来后找一个好工作,有些人或许是真是为了求知民,有些人甚至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不管你们为了什么,我尊重你们的权利,我觉得你们的目的都有一定合理性。但是,若有人是为了自己的兴趣或爱好而读书,那么,我要称他或她为真正的读书人。以后大家都要走上工作岗位,我想,很多人可能会像我一样,做“人之患”也就是教师的工作。作为每个个体而言,书读得好不好,是你自己的事,只对你自己有影响,但作为一位老师,你在课堂上就不再是“个体”了,而是公共人物,用句现在很时髦的话来说,是“公共知识分子”你的一言一行,你的学问的高低影响着一大批人,你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负有责任,因为这是在尽一个老师的义务。也就是说,你不能误人子弟。但是,不幸的是,现在这种误人子弟的老师太多了。所以,我建议你们最好将高中时老师教给你的那一套全部忘掉。忘得越快越好,毕竟,你们是大学生了。你们有些人也许不喜欢明清小说史这门课,我不勉强你们,并且不给你们任何压力。只要你们给我面子,不要老是上课缺席,我在考试时不会为难你们任何人。但是社会会给你们压力——就业的压力。现在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了,并不是你有一纸文凭在手就能找到一个工作,更不用说一个好工作了。就算你找到了一个工作,你得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誰不想在社会上占据一个好位置。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而福柯则说:“知识就是权利”我今天之所以能站在讲台上给你们讲课,是因为我的导师谭邦和先生觉得我比起其他人更能胜任这份工作,否则,站在这里讲课的应该是我的师兄弟或师姐妹。当然,我并没有贬低他们的意思,我只是比他们勤奋而已。不过,如果某位同学的老爸是什么什么大干部,什么什么大财主,他的肚子里到底有多少货并不影响他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那又另当别论。但我相信大多数同学可能并不是含着权杖或金匙出生的罢。说这么多,其实只有一句话,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读书目的。

    其次,我们应该怎读书?在我自己,能自由地读自己喜欢的书乃是人生第一大快事。所谓自由,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发表论文以便为自己拿到评职称与加工资的资格。但是在现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这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清高得不要或者富有得不必要用来维持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的名利与地位。福柯说:“考试是无形的权利对人冷酷的定位。”以发论文的多少来作为评职称与加工资的标准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考试。当然,人们为了谋生的需要,不得不屈服于权力机构的安排,压抑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撇开为了谋生的读书吧,我们应怎样读书呢?首先,应该是个怎样选择书的问题。世上的书万万千千,尤其在当代这个所谓“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一辈子其实也读不了那么多。就我们学文学的而言,我的建议是取法乎上,用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去武装自己。古人云:取法乎上者得其中。虽然古人还说:开卷有益。但我们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没有时间浪费在那些二三流的东西身上。我的第二个建议是:不读或少读中国的当代文学作品,当然,如果你是研究当代文学而不是想让自己通过文学的学习而提高文学的鉴赏能力或文字的表达能力的不在此列。我们应该向古典文学与外国文学取经,自然,在古典文学与外国文学我们也要有所选择,最好是读那些第一流的东西。如果我们有时间,也可以翻翻有关自然科学的书籍,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像我自己的大部分的文学观念倒是从自然科学里来的。这里提到了一个“通”字。什么叫通?古人云:一法通,万法通。其实就是说要能举一返三,触类旁通。怎样才能做到“通”呢?其实也就是一个字:悟。要有悟性。悟性对很多人来说,或许是个很玄乎的玩意儿,其实没有什么,也就在于平时多多思考问题罢了。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可我总觉得现在的世界上直肠国的公民太多,往往吃什么拉什么,消化功能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很多人的知识,不可谓不渊博,似乎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但却不能融汇贯通,总是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人就像知堂老人所说的开中药铺的,知识像中药似地一格一格整齐地排列在他的头脑里,却不愔药性与配伍,不通医理,只知照单抓药。此皆不思之过也。我很欣赏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作法。在我看来,他的不求甚解,其实乃是“得意忘形”用佛氏的话来说,也就是“去执著”书本上的东西总是死的,若一味信书,无异于刻舟求剑。故佛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亦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见真如来。

    大家都知道一加一等于二,却很少有人去问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这是因为大部分的思想为实用的功利的因素所蒙蔽了,而在大多数的场合,只要知道一加一等于二也就尽够了,再去追问一个为什么,不是多此一举吗?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的,人的思想也有惰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想的惰性甚至于要超过肉体的惰性。因此,人类思想的进化,往往要地落后于物质的进步,也就不足怪了。培根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智哉斯言,扩而言之,书乃智天下之具,亦为愚天下之具。对于这一点,中国的古人其实是很有心得的。清廖柴舟二十七松堂集。明太祖论云:

    诗书者,为聪明才辩之所自出,而亦为耗其聪明才辩之具,况吾有爵禄以持其后,后有所图而前有所耗,人日腐其心以趋吾法,不知为法所愚;天下之人,无不尽愚于法之中,而吾可高拱而无为矣,尚安事焚之而杀之也哉?明太祖是也。

    故对于一个不会反思的或惰性的灵魂,倒不如不读书的好,因为知识对于他们不过是灰尘,适足以蒙蔽了他本来就不甚清澈的灵明,且又更加地助长了他的傲气,这真真是愚上加愚,不可救药的也。有人说,无知的人最勇敢,大约说的就是这个罢。说了这老半天,其实也不过说了四个字,曰:多读,善疑。

    (注:同学们对这次课的反映非常不好,后来我再为他们上过两次课,我的教师生涯便结束了——他们炒了我的鱿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