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杂谈

迪心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五中文网 www.45zw.cc,最快更新迪心文集最新章节!

    教育之根,腐败之源。

    说起教育,自古至今都是很让人头痛而是非不断地问题,而当面对国际国内时,更是“鸦声一片”品头品足,或褒或贬,霎时热闹非凡。更有人直接把矛头对准了孔子,从“五四”运动至今,愣是把孔子折腾够呛。

    中国教育推崇孔子是其“开山鼻祖”这不仅仅是孔氏后人,更是中国人和全球华裔引以为自豪的事情。

    教育,这本身就不属于哪个个人或团体的事情,而是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需要共同研究或关注的问题!

    孔子的一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一生!不管孔子的思想或理论是否正确,孔子自我奋斗,严谨治学育人的精神是值得称之为圣的!

    至于时代的局限,读书学习不是一般人可为的,而孔子也是不得已才办私塾的,这在现代也是如此,没钱没条件的,不能接受教育或只能接受一些教育!因此有人拿孔子当年收学费要“十条腊肉”的事情大肆否定孔子。再看我们现代教育体制,升学想要入读好的学校,百姓们付出的难道仅仅是几根腊肉钱?而哪一所学校又没招收过所谓“计划外招生”?而这些计划外的学生,少则数千,多则数万。我们否定古人,否定孔子就能改变吗?

    “教育”本身是不能救国的!“救国”是需要一种思想或一种“信仰”才可行的!

    “五四”运动,倡导“教育救国”那时是为了宣扬西方的民主思想和政治思想,是为了推翻封建统治,保家卫国的爱国行为。

    也正是这样的运动,这才使得中国大地发生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运动,这也才使得中国得以新生,这也才使得中国人从此活的有了尊严!

    教育,自然与政治不可分!但当教育沦为政治的工具之后,政治也将深陷腐朽落后的泥潭!因此有人认为教育本来是为了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教化愚昧,应该与政治分家,从而大肆否定现政教育体制。这是很片面的。教育的内容涵盖整个人类社会文明,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思想文化的教育,也是精神道德的教育。

    思想文化,精神道德,需要比较或学习,需要吸纳和辩驳,需要争鸣与创新!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教育在于行为过程,而不在于教育的内容本身!

    如今的国人,很多人不在有信仰可言,所谓的党国,一些人的信仰不过是一种政治投机行为!党国如此,百姓夫复何言?

    我们反思历史,不是打倒古人,我们反思现实,不是否定局势。否则,我们将立足于何处?我们经历“五四”以来近一百年的风云,是该反思总结的时候了!

    发扬,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发展,则需要建立在否定的行为之中。弘扬传承,不是一句话,而是需要流血流泪的过程。

    孔子的治学为人,无疑是永远值得称颂和传承的,但孔子的政治理想抱负,却是应当批驳或否定的!而中国两千多年的吏政却正是建立在孔子的政治思想基础之上的!这就是中国的政治特点!——无疑这也是中国稳定的根本,但也是中国社会腐败的根!

    这点和国外的腐败有着本质的不同:

    ——西方世界崇尚的是世俗主义,金钱和享乐是第一性的,主张个性自由发展,思想不受禁锢,开放自由。政治目的就是为了金钱和所谓的自由与民主,注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西方的腐败,源自于经济行为和政治目的本身,是一种纯粹的赤裸的政治经济关系,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中国的世界数千年来推崇的是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所谓“穷,独善其身,达,兼善天下”即是如此。主张“人云亦云,党同伐异”思想严重受到政治的封锁,循规蹈矩。政治目的是为了权力的持续和稳定,注重社会和谐与统一。

    中国的腐败,源自于权力的分配和体制本身,其经济行为属于社会或国家政府行为“腐败”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治乱”手段,是一种政治行为,经济仅仅是其表面现象。

    这里把“教育”和“腐败”联系在一起了,是因为腐败的动机和外因均源自于思想文化,而这思想文化,就是由“教育”而来的。

    思想文化的内容涵盖人类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即所谓的文明。由此可见这教育的根本,却是社会道德的根本,是腐败的根源,不可不慎。

    思想文化的发展,文明发展的动力。

    下面从文明的发展历程的角度阐释一下“教育”的问题。

    中华文明的形成虽然源远流长,直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然而中华文明的融合形成却是经历了大的七次融合或颤变。

    第一次发生在炎帝、黄帝时代。黄帝部族活动在黄河与黄土高原及燕山一带,而炎帝部族活动在黄淮之间,炎帝和黄帝传说中为同胞兄弟,为争夺势力范围,兄弟部族发生了“阪泉之战”炎帝战败与黄帝结成联盟,后来再战胜了活动在长江流域和岭南范围的蚩尤,首次在中华版图内实现了原始文明的统一和融合,形成了汉民族的雏形。这次文明融合的结果意义非凡,不仅开拓了疆土,而且创造出了甲骨文文字,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第二次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时期流传下来的各个部族,经历了数千内年的演化,虽然经历了夏商周的战乱和动荡洗礼,但各地部族的迁徙和变化相对仍旧稳定,更何况到了周朝,中央政权分封诸侯控制或监视各地,在很大程度上社会持续保持稳定的发展,以至于后来同样的甲骨文文字在各地的写法和发音甚至含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是因古代交通因素造成各地相对封闭和交流困难的原因外,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相对稳定除了商周变更时期发生战争后,几乎就没有大的战乱。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逐渐脱离中央政权,开始割据争霸,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近乎一千年战乱纷纭,使得中华民族各个部族之间相互杀伐、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政权。其中各个部族中影响最大的是楚国文化和秦国文化。秦始皇时期,不仅文字获得统一,而且文字得到简化,由篆到隶书发展也获得完善,成为后来数千年中国文字的根本和基础,直到现代,我们使用的文字楷书也是本从于隶书,基本没有更大的变化。秦帝国很快败亡的原因,也在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大破”而在“大立”还未能建立起来之时,由于秦皇崇信“法制”而忽视了“人治”终究因“暴政”而亡国。

    第三次是发生在大汉帝国时期。大汉帝国继承大秦帝国的版图,继续开拓疆域,在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基础之上将隶书进一步改进成为便于书写和交流的楷书。大汉帝国吸取了秦帝国败亡的教训,废除旧法,推行人治,实行仁政,这为后来历朝历代树立了榜样。也在这个时期,一位曾经不那么有名气历史古人被一个人向汉武帝浓重推出,这个历史古人便是后来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称为圣人的孔子。而推出孔子这个人便是董仲书。在大秦帝国时期,只有“法家”为秦皇重用,而包含孔子“儒家”在内的其余“百家”均是被“焚禁”之列的。而到了大汉帝国时期,孔子被请出来“儒教”成为了国教。这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证明,孔子的政治思想是适应和符合封建君主制度的。大汉帝国不仅实现了文化思想上的建立和巩固,同时击破祸患数千年的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开拓西域疆域,实现了少数民族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第四次是发生在大唐帝国时期。大唐帝国不仅首次统一了东北亚,并破了北方夙敌——突厥民族,部分突厥人逐渐退出蒙古高原,进入中亚地区,而大唐帝国也随之进入中亚,开拓疆域,建立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向西方世界展示了“大唐盛世”繁华与富庶。而在大唐帝国版图之内的各民族再一次获得繁荣和融合。同时大唐帝国武则天时期,开创了封建科举制度,为统治阶级进一步维持政权稳固和实现长治久安带来了可能,这为后来的中国“吏政”制度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大唐帝国之前,中国都是属于自我渐进式发展的,那么到了大唐开始,中国和西方开始发生交流和冲突了。

    首先是与印度人发生武装冲突:古代中印曲女城战役。

    戒日王时期正值中国唐朝时代,唐朝开拓世界贸易,建立多条“丝绸之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不得要领,玄奘法师奉唐太宗之命前往天竺取经。玄奘法师西出长安,经河西走廊,出敦煌的玉门关西行,经今新疆、进入中亚,越过阿富汗、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遍游五天竺,历谒名贤”受到戒日王“优渥礼遇”玄奘开坛讲经“名震五印”

    玄奘法师向印度介绍了中国大唐的盛况:“太宗神武,中国富强”戒日王钦佩之余十分羡仰:“如汝所言,吾当东行面圣,朝觑汝王”随后戒日王就派使者到大唐递交了国书,表示要世代友好。唐太宗也派使者回访印度,新唐书记载:“贞观中,遣使者李义表到天竺,道其国”而后戒日王多次遣使入唐纳贡。中、印关系可谓历史悠久。

    唐使者李义表使团中有个副使叫王玄策,于公元643~661年间三次出使印度。

    公元647年,王玄策作为正使,带领副使蒋师仁及随从50人,第二次出使印度。戒日王在647年就病死,摩揭陀国内变,阿罗那顺趁机起兵,自立为王。闻说大唐遣使到来,便出兵拦截,拒使入境,夺礼品,虏王玄策随从入狱。在戒日王旧臣朋友的帮助下,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冒险越狱,脱逃吐蕃求援。当时文成公主入藏和松赞干布联姻,大唐册封松赞干布为西海郡王驸马都尉,吐蕃与大唐已是一家人。松赞干布得知王玄策的情况,立刻借与王玄策精兵1200人。(松赞干布时期全国有40万部队,何以只借如此少的军队?这里面除了因为大量吐蕃兵部署在边界外,地方吐蕃贵族势力也还强大。加之与唐朝联姻是贞观十二年(638年)武力通婚的结果。相互并不信任,而且看出王玄策不是个等闲之辈。)王玄策又在泥婆罗(今尼泊尔,当时是吐蕃属国)借调精兵7000人,挥师南下。

    公元648年,约2万联合大军由尼泊尔进入北印度,势如破竹,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印度兵溃不成军,被斩首三千多人,水中淹死的也有万人。北印度灭亡。阿罗顺那逃往中印度。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印度。印度兵将与唐军一触即溃,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印度,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招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这时大唐西南各个藩属国的援兵数万人也进入中印度,玄策、师仁设分兵用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远近城邑望风而降”连下500余城,中印度灭亡。东印度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印度。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臣服大唐帝国。

    公元649年王玄策罢兵回朝,阿罗顺那押回长安。王玄策,授散朝大夫。自此印度国王向大唐臣服。

    唐书记载:会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立,乃尽发胡兵以拒玄策。玄策从骑三十人与胡御战,不敌,矢尽,悉被擒。胡并掠诸国贡献之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进擒获之。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于是天竺震惧,俘阿罗那顺以归。

    唐史记载:“阿罗那顺委国走,合散兵复阵”也是这场战争的记录。

    后来王玄策又第三次出使印度,到达婆栗阇国(今印度达班加北部),造访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带回了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并著有中天竺国行记。

    其后是与阿拉伯世界在中亚展开角逐:怛罗斯之战。

    公元715年,阿拉伯与吐蕃联军攻打唐属国拔汗那,被唐军击败。公元717年,阿拉伯军队又一次遭到失败之后,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而唐军在青海与吐蕃正发生大战,无暇顾及西域。唐西域的属国纷纷倒向了阿拉伯一边。公元751年,终于爆发了中国和阿拉伯帝国之间的直接冲突:怛罗斯之战。

    唐帝国军队,主将是安西节度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和段秀实,兵力二万。盟军拔汗那葛逻禄部一万余人。阿拉伯帝国军队,主将是呼罗珊总督阿布(abu muslim),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ziyad ibn salih ),兵力四万人,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属国兵力十余万。公元751年四月,高仙芝从安西出发,翻越葱岭,越过沙漠,深入七百馀里,七月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今江布尔)附近展开了决战。战斗初期,中国军队英勇善战,一度完全压制了阿拉伯骑兵,但由于阿拉伯联军数量极多,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战斗进行到第五天,形势突变,中国军队葛逻禄(qarluq)雇佣兵突然叛变,他们从背后包围了中国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阿拉伯联军乘中国军队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突击,高仙芝终于溃败,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只剩下数千人逃出重围。阿拉伯人得以巩固了他们在中亚的霸权而已。直到公元870年,波斯人独立,中亚再次处于争夺之中。而遥远的中国此时发生安史之乱,无力西征,不得不放弃中亚争夺战。自此已经突厥化的中亚各民族逐渐放弃了原有的宗教,接受了相对先进的伊斯兰教。从此以后中亚就逐渐形成了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化的新民族。从中国的新疆到土耳其这一带中亚地区,多民族活动频繁,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互相交流和渗透,形成了当今中亚各族独特的错综复杂的局面。这种缺乏稳定和统一的状态,也就形成了中亚各民族文化中独特的叛逆性格。

    中国与阿拉伯的第一次冲突——怛罗斯之战实质就是文明的冲突: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的第一次较量,直接导致了原本突厥化的中亚各族开始伊斯兰化——从此中断了汉化或藏化的进程。

    中国中原民族属于农耕民族文化,比起游牧、渔猎民族文化要发达的多,因而中原民族逐渐融合游牧、渔猎民族是一种必然。中国古代匈奴、突厥、蒙古、女真等民族的历史兴衰说明了一个严肃而值得深思的问题: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吸取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思想,同时容纳或融合各个民族,走共同发展的道路,否则只有走向消亡。

    阿拉伯文明进入中亚,成功地阻滞了中华文明的西进步伐。这源自于阿拉伯文明有先进的宗教思想。而中华文明的儒家思想太过于艰深,一般汉民族百姓人家接受都难,更不用说那些少数民族百姓了。唐帝国失去中亚后,中亚几乎就没有再接受汉文化的影响。

    相反,现在中国信仰多种宗教的信徒与日俱增,阿拉伯化、基督化中国人越来越多。世界格局的变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化全球化也成为必然。

    两次中国分别于阿拉伯和印度的古代战争说明:中华文明在一开始与外部文明接触的交锋中,由于源自于自身文明思想体系的“渐进性”与“和为贵”的特点,中华文明属于保守性文明,不具备侵略性和扩张性,是属于潜移默化性质的文明。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即便是国富民强的明朝也因自诩为“中央之国”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谙熟于内斗,争权夺利,即使是郑和几番下西洋,也只是显耀和铺排,这为后来西方列强入侵和掠夺中国播种下了贪婪的种子,大清帝国便继续这种封闭自我的政治思想意识,终究抗不住坚船利炮的攻击,被迫打开了国门。

    第五次是大元帝国时期。大元建立者是匈奴人和突厥人的后裔——蒙古人,这个政权的建立是以杀戮的方式征服世界的。大元帝国所到之处,凡遇抵抗,城破之后皆是屠城杀戮,也因此令人闻风丧胆,以至于以区区十数万之蒙古铁骑,居然征服了欧亚各国,威逼中欧,影响到地中海。大元帝国入主中原的结果,促使了中原民族的融合和各个民族的迁徙流动,民族大杂居的局面开始形成。元帝国迅速衰败,其根本原因是统一后未能建立统一的文化,蒙古语言文字不便于与汉文化交流,而蒙古人相对稀少,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自是大大的不同,很快就被大明帝国取代。

    第六次是大清帝国时期。大明帝国的富庶并没有给中国各族人民带来实际的利益和好处,统治阶级热衷于权利斗争,以至于爆发农民起义,而此时的北方满族政权也乘机南下入关,明朝败亡。大清入关后也几乎与蒙古人一样,喜欢杀戮和屠城。直到康熙亲政后,改变民族政策,虽然仍旧把汉人视为低等民族,但开始使用汉人为官,推行汉字文化,同时强行实行移民政策,使得全国各地因战乱丧失的人口逐渐趣于平衡,其中影响最大的移民就是数百万的民众从两湖两广迁入四川,史称“湖广填川”大清帝国建立了现代中国疆域蓝本,汉字文化的持续推广和使用,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和大发展。而满族人自己也基本完全与汉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七次民族大融合发生在中华民国期间。这期间先是反帝反封,再后来是抗日救国,最后是国内战争,这三个时期跨越了一个世纪,中华民族先是自己人杀自己,再后来则是同仇敌忾,共同抗日,这无疑为完全实现中华民族大融合成为可能。国内战争的结果,中国新政权诞生,实现的中国大陆的完全统一,尽管河山疆域依旧不完整,台湾也未能统一回归,但总体上中华民族已经基本实现了统一和谐和完美的融合——一个崭新的新民族已经诞生!

    ——这个新民族就是中华民族。在这个新的民族内部,尽管还分布着不同的56个部族,这和数千年前的炎黄时期类似,我们不仅有各自部族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共同的祖国,我们拥有共同的文字语言,我们拥有共同的社会经济生活,我们唯一需要确立的是我们共同的信仰——中华民族的信仰!

    中华民族的信仰,这才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基石。

    那么这个基石什么?

    这就再次回到“教育”的问题上来。历观这七次文明的融合或颤变,我想不难找到我们的问题所在以及找到我们的方向和目标!

    我们先看看西方人和中国人是如何做的?这里不谈佛教,虽然佛教信仰很为普遍,但却只有极少数国家或地区用来治国安邦,在南亚或东南亚比较广泛,印度教也是如此,但这些宗教信仰与中国的道教类似,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而恰恰是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战”与“普世”特性,使得西方文明与阿拉伯文明的冲突已经进入最后的决战时期——恐怖主义!而中华文明渐进式的潜移默化,与外部文明的扩张和入侵必然也将发生不同形式的冲突。

    1、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是以信仰基督为主的以欧美为代表的现代文明,这种文明的先进性源自于她是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之上的倡导民主和自由的先进思想体系。西方文明的大发展,几乎包围了整个世界。如今唯一与之抗衡的就只有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代表的阿拉伯文明和中华文明。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基督教信仰上帝,认为上帝是天地万有的创造者和主宰,人类是有罪的,必须赎罪和接受上帝的安排。圣经是其最主要的教义经典,政治上倡导民主和自由。

    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约21。4亿信徒,为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基督教徒每年增加长1。12 %,以亚洲、非洲的信徒的发展最快。

    最初的西方人到了中国,输出的不是西方的文化思想,而是鸦片和殖民统治。

    西方传教士最初是充当西方侵略者的情报组织和先遣队,直到后来才有少数真心传教的教士开始在中国大肆传播西方宗教文化。基督教进入中国几乎是跟随着鸦片和硝烟进入中国的。马可波罗,实际是西方派到中国收集中国人文情报的间谍。也正是马可波罗提供的资料和情报,促使了西方列强制定和发动了入侵中国的计划。

    2、阿拉伯文明

    阿拉伯文明的生命力源自于他的伊斯兰教信仰。伊斯兰教创传人穆罕默德,宣称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唯一的主宰,要求人们信奉独一无二的安拉;谴责多神信仰给阿拉伯人带来的愚昧和社会道德的堕落,宣讲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的观念,警告多神教徒如不归顺安拉,将在末日审判时遭到惩罚,堕入火狱,归顺安拉者将在后世得到奖赏,进入天园。

    伊斯兰教自创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古兰经是其最重要经典,要求信奉安拉和使者,倡导团结和正义,追求和平,所有穆斯林都是兄弟。迫于西方文明的围追堵截,穆斯国家开始在政治上提出“圣战”以保护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全世界穆斯林有10亿人,每年1。76 %增长。

    伊斯兰教先与基督教进驻中国,而且伊斯兰教并非以入侵或掠夺方式带入中国的,而是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冲突交流过程中渐进发展的,因此其信徒在中国的人数和分布范围都非常之多和非常广泛。

    开始中国人更容易与伊斯兰教和平相处,有更多的中国人也接受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毕竟是属于阿拉伯世界的思想文化,中国人要站起来,必须学西方。对于基督教的接受,那是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之后的一种必然选择,这个时刻,西方已经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这两种思想均传播到中国,中国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思想和信仰的主要政党——国民党和共产党。

    从中国国共两党的斗争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思想文化不同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动荡和尖锐的冲突——而在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时就宣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失败。这之前无疑可以视为两种西方文明思想的决战,而这西方马克思与西方基督的决战,在1991年再次宣告彻底失败。而自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开始,一种吸纳西方新思想,结合中国实际的“毛泽东思想”诞生了。

    而从长征开始,中国革命才开始走上了属于自己的正确道路。而以代表西方文化的国民党政权,正式与代表中华文明的共产党展开了殊死搏杀!战争的的结果,不仅使得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抗日,建立了新政权,更是打败了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在朝鲜和越南发动的侵略战争。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也就是思想的力量!——无疑“毛泽东思想”正是这种信仰力量的源泉。

    只是经历了战乱之后再到建设期间“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力量被逐渐弱化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

    站在政治的角度看这样的思想发展过程,或许是必要的或正确的。然而当我们站在人文角度看这些思想观点的时候,我们逐渐失去了目标或方向,我们感觉更加空洞或抽象,我们的现实与之竟然是不同的真实!

    3、这个不同的真实便是: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目前唯一留存的古老的文明,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源自黄河文明、淮河文明、长江文明的大融合——即炎黄之战,后来又在历史中融合了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和山地民族,经过数千年的继承和发展起来的社会文明。而同时一部分少数古代民族在融合过程中也发生了分化或消亡。突厥民族就是中国古民族分化融合过程中遭遇阿拉伯民族思想文化而形成的新民族。

    中华文明从起源到发展完成经历了8000年的艰难历程。从原始部族的融合到隋唐帝国的鼎盛,形成了大统一的中华文明体系。中华文明体系的发展是内部自我渐进式潜移默化地融合、兼容、统一和继承,是持续性的发展。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至今的特有素质。而其它外部文明形式则是以否定断裂的方式取代旧有文明。

    中华文明的基本内容:

    ——民为邦本,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儒家思想家孟子的政治思想。强调为政者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国家的根本是民众,有了民众,才有一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古文化经典易经开篇的精要。易经被视为中国古文化群经之首,其包含了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哲学思想。这是靠这样一种发愤图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华民族得以在8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

    ——礼之用,和为贵。这是儒家圣人孔子的社会思想。儒家主张“天人和一”追求“中庸和谐”之美。这也是中华文明自隋唐发展完善后再也没有对外扩张的思想根源。后来的成吉思汗发动的征伐,源自于那时蒙古民族还未接受中华文明的思想。后来的忽必烈虽然引进汉文化,但依旧受到排斥,这也注定元朝的必然加速灭亡。

    在这中文化思想影响下的宋、明、清政权,在完成统一大业后,几乎就没有发动过对外征战。这也正是这种“和为贵”的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

    中华文明思想文化体系:易经?黄帝内经山海经百家学派儒学、道学、佛学中外思想文化研究新中华文明思想文化。

    我们已经有少数先辈已经在做或正在做这种学习或研究,然而对于国家或社会来说,投入或关注是远远不够的,这在教育体制改革问题上可窥一斑。

    历史上和现在很多人都试图否定中华文明存在的事实,要么自怨自刈,要么希望中国西化或走西方文明之路。我们已经有很好的前车之鉴:一是日本是由中华文明圈中接受西化的国度,还有东南亚一些国家或地区,似乎取得了成功;二是前苏联和东欧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导致社会主义成为幻影,而中国的社会形态却扑朔迷离。

    有人试图将两千多年前的“百家”都归入中华文明思想体系,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百家实际都是偏颇的。作为现代中国人要做的是将“百家”和“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甚至于“道学”、“佛学”等思想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继承的基础上扬弃发展,而不是一味地“教条”或“否定”完全否定或全部肯定“儒学”是片面的,对于外部思想文化也是如此。

    4、文明的嬗变

    为何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因为这是关系到民族兴衰与存亡的问题。

    统治者在高谈阔论,而执行者在我行我素,至于百姓人家则身似浮萍,由不得自己。西方思想文化却乘机涌入,淹没了中国沧桑历史的积淀,我们来不及思考的时候,也一并卷入了这物欲洪流之中。

    一部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屈辱史。自1840年直今,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掠夺、入侵、围追、堵截从未停息过。一百七十余年来,中华民族付出了多少鲜血和生命的代价,直到到今天,我们依然还出于西方文明的重重包围之中。

    1840年之前的中国,儒家思想也许是代表着人类社会中先进的文化思想,可是西方兴起的现代文明,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思想文化体系。中国近代史实际就是一部中西文明冲突史。虽然我们在1949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传统文明面临崩溃或瓦解的危机。

    原本属于中华文明圈的日本以及东亚、南亚各国,被西化后,迅速发展成为西方文明围攻中华的桥头堡。

    我们原本也试图象日本一样学习西方,可是西方根本给中过这个机会。西方发动了鸦片战争,日本也发动了侵华战争,美国也扶持亲美势力分裂中国。因此我们不得不一开始就放弃了西方文明,引进了马克思思想,最终赢得了这场长达约200年的文明战争的胜利。但我们依旧在重重包围之中,依旧是灾乱深重,危机四伏。

    中国传统文化自被西方文明入侵开始,从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我们试图在吸纳西方诸元文化的同时,一面坚持自己,最终我们还是被自己否定了——“毛主席万岁”的出现就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再次复兴。

    民族文化的根并没又因为文化大革命而腐烂,相反在另一层面上赋予了新的生命。邓小平灵活运用了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结合中华文明的特质,终于走上了一条艰难而最终成功的道路。我们吸纳了马克思唯物思想,引进了西方经济制度,结合中国传统政权模式,走上了一条中国特有的道路。

    但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处于混乱时期。随着现代中国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去世,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时代的结束。在新的文化形成之前,中国文化将经历一段痛苦黑暗的时期。所幸的是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已经开始强大了,这就确保了中华文明再次持续发展成为必然。

    目前的文化现状是,西方文化逐渐被中国年轻一代人接受,而马克思思想却在被遗忘,甚至只是达到政治目的或获取政治资本的手段。中国“西化”与传统的冲突将再一次在民族自我意识中展开。这种自我的否定也许会像“五四运动”一样突然爆发,也许由于政治的原因只能缓慢否定。

    那么我们能够“西化”吗?能够。只是那时我们的民族就不在是中华民族了。我们将被肢解和分裂为若干小国,我们的民族将在自我内耗中最重消亡或融入西方民族之中。

    否则,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呼吁和培养新的中国思想家和哲学家,这需要圣人的再次出现,这样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诸元西方文化融合,总结或产生出一种全新的中华文明,这种新型的文明,无疑就是人类社会最先进的文明,那么在中国的逐渐走向强大的过程中,这种文明也必然将文明传播全世界。

    这种文明思想必须考虑社会核心问题诸如“国家与人民”、“统一与民主”、“道德与法制”的统一性。一个国家和民族要站起来,经济上的实力是必要的基础,重要的是思想文化上要比别的民族先进。也就是说寻找和创建新的中华文明思想哲学体系,是中华民族否定自我、反思自我、寻找民族未来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和紧迫需要。

    说道这里不能不提到毛泽东。毛泽东的思想获得灵魂就是“实事求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毛泽东无疑就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毛泽东继承了传统中国文化,吸纳了马克思主义,客观地应用到中国革命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但是毛泽东随即发现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落后与虚伪性,于是他想创立一种新的文化,在没有取得国家稳定和具备一定的经济势力之前,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十年内乱”——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是想通过“乱而后治”和“破而后立”达到他老人家的思想目的。

    这场运动注定失败在于没有“治”和“立”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毛泽东无疑又是这东西文明冲突中牺牲的伟大思想家。

    社会主义在中国能取得一定程度上的成功,源自于邓小平再次领悟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于是我们开始了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道路。

    但是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得大趋势,西方文明在于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相互冲突中,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对于我们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需要做的是再次深思和反省。完全否定自己和完全西化都是错误的。但我们至今也没明确该如何走下去。茫然中,我们的党国出现了新的思想空白和思想误区——思想的误区和人性的误区!这若处置不好,势必发展成为国家危机和民族危机!

    如今的中国,更是东西方文明冲突最激烈、最敏感的时期,而我们的教育体制是传统的,教学的思想文化内容却是非传统的,如此衍生的结果就是当前中国教育的畸形发展。

    西方人把“西化中国”与“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第四代和第五代中国人身上,而西方人又是怎样实现这样的“教育”过程呢?

    西方人的枪炮和鸦片不能征服中国人,那自然就希望通过“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逐渐使得中国人从内骨子里西化了。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为何当年的思想文化冲突如此激烈和惨烈,而现在却是如此和谐,如此温情脉脉?二是西化了未必不是好事呀?

    从中国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就应当清楚地知道,思想文化冲突的最终结果是融合或被融合的关系,直接的结果就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最终的结局就是民族的衰败或消亡。正是因为文明的这种特性,这才决定了人类之间血腥与无情的关系。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还有阿拉伯文明的冲突与相互融合也是必然的。只有最优秀的文明和最先进的文明才能在文明冲突中战胜别的文明,而不被同化或融合。这种过程在一定的经济或政治环境下可以表现为激烈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温和的方式。

    现在很多中国人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要亮一些,以为美国的太阳比中国要可爱一些,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出国留洋成为“华裔”!这些人很希望中国被西化,甚至希望自己不是中国人。这样的观点,站在某些个人角度无疑还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尊严;也不知道那些外国人眼中,这些人是“中国人”么?

    过去的“华裔”大多是被迫出国的,或是被骗被卖到国外去的,这些“华人”、“华裔”大多心怀祖国,怀念家乡,总盼着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怎样的不同心境呢!?

    产生这样不同的思想,要怪还是怪在“教育”问题上。因为我们自己就已经忽视了“教育”的严重问题。

    我们有谁敢或是能去深入研究“教育”问题?

    “教育体制改革”喊了20多年了,却依然没有找到改革的目标或方向,而针对体制中的利益或矛盾,大多视而不见。每当我们要深入时,总是宣扬我们取得的成绩;每当我们要横向比较时,却总看见别人的不足。

    我们不仅要研究中国自己的教育发展历史和现状,更要研究西方诸侯的教育历史和现状,惟有如此方可找到新的教育方式和新的教育思想。

    我们研究的岂只是教育,思想文化等其他领域的研究更须如此。

    我们教什么?我们为何教?我们怎么教?

    学生学什么?学生为何学?学生怎么学?

    在此,奉劝世人莫要再拿“古人”来“开涮”或是“标榜”了。“孔子”个人的是是非非已经不重要,因为“孔子”的名已经走出国门,代表的就是中华文明,代表的就是中国文化。这与孔子本人的“功过是非”不再有多大的关系!如果你不喜欢,你可以直接取别的名字吧,最好取外国名字,或者成为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