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中文网 www.45zw.cc,最快更新东方一水文集最新章节!
(一)
母亲70多岁了,离告别人世的日子越来越近,本可以无牵无挂地走完苦难的人生之路,但她心里却始终牵挂着自己一路走过来的土地、亲人和永远不忍放下的家庭。
母亲是旧社会过来的人,虽然不像奶奶那样裹着一双小脚,在封建的桎梏下活得艰辛,但是母亲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她没有读过书,一字不识。十多岁就来到这个家庭。祖父是一位教书先生,有着乡村识字先生的笃诚和迂腐;奶奶是一位常年吃斋念佛、行善积德的农村妇女,拖着瘦骨嶙峋、常年胃痛不止的身躯。他们对母亲的熏陶和管教,不亚于横行乡里大权在握乡村权贵。
母亲来到这个家里的任务就是喂猪打狗、从事农桑和养儿育女。
年轻的时候,她就成了这个家庭的重要人物。家里家外一个人操持。父亲是祖父的满崽,上有哥哥姐姐,从小就没有独立支撑门面。解放初期,在大队当干部,事业心强,一心扑在工作上,基本上没有把家当回事。整日里在大队部里转,把工作当做家来经营,把家当做伙铺来出入。那时候,不知道招待费是怎么回事,公客私请,私客绝不敢公请。
我们兄弟姊妹六人,相继来到这个世界。那时候,苦日子刚刚过去,但生活并没有好转,吃不饱,穿不暖,外加人斗人、人整人,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吃,一般来说是红薯、杂粮和野菜,很难见到一餐精美的食物。逢年过节,总是“人家过年我过节,人家过节我晓不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了,还不知道年货在哪里,吃什么,大年三十父亲从外面回来,才敢把家里唯一的老母鸡宰了过年。那年月,亲戚朋友到家里来的少,倒是干部来的比较多。父亲是大队会计,自然到家里来吃饭的干部不少。当时没有公款招待这么回事,干部来的时间长的就吃派饭,一家一户轮流招待;时间短的,就在我家出入。母亲最怕干部来,因为食物难找,太差了拿不出手,好一点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且客人一走,我们又要节衣缩食多少天。父亲还常常跟母亲吵架,说母亲没有“作量”(农村土话:指没有作心准备丰盛的食品),拿不出好东西招待客人。
穿,年头年尾难以置办一件新衣。一般是大的穿不得了给小的穿,小的穿不得了给更小的穿,补丁叠补丁,大衣套小衣。多少日子我们光着脚去干农活,去上学,去走亲戚。我在乡镇中学读书,离家里有八里路,每天早晨天没有亮就起床,母亲很早就起来给我做饭,让我吃了饭尽早往学校赶。下雨天路上泥泞不堪,白夹泥粘着一双用了很旧的黄色解放鞋扯不出来,我怕弄坏了,舍不得丢掉,脱下来用手提着,到学校门口才洗去脚上的泥巴,再穿着进教室。晚上肚子饿“穿”了,才回到家里吃第二餐饭。父亲获奖得了一个写着“为人民服务”黄背包,给我当书包。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坏了,母亲找块相同颜色的黄布补上。这个黄书包伴着我走过了苦难的中学时代。后来,在一次学校的集体劳动中丢失了,我心痛了好几天。
住,是祖父母留下来的一栋横屋加半栋正屋,祖父和奶奶分别住着一间房子。刮风下雨,风从墙眼里进来,呼呼作响,雨从稀疏的瓦楞上滴下,滴滴答答。身是凉的,心是湿的。凄风苦雨,甚是凄凉。
用,全靠鸡屁股银行,和挤空时间提潲盆喂养一头母猪,出售仔猪来保证我们的就学。很多时侯,都是靠自己的双手来保证肚皮的充实。
(二)
母亲中年的时候,我们兄弟姊妹逐步进入读书的年龄。母亲虽然自己没有读书,但她吃尽了没有读书的苦。她不愿意自己的后代也一字不识。她有一个不小的野心,就是子女们只要能读书就让他们一直读到大学毕业。那个时代,生活不容易,读书更不容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读书不再实行推荐了。从小学升初中到升高中,都是考上来的。后来恢复高考制度,千万学子过独木桥,高中升大学升学率不到百分之三,很多学校都“剃光头”我在学校读书,小学还可以,初高中时,就很难成为佼佼者了,虽然偶尔拿下几个第一,但整体上还是很难出类拔萃。不过,母亲还是希望我能够考上,因为我是家里第一个读书的孩子,他希望给弟弟妹妹们带一个好头。每期开学,母亲就会头疼。我的学费,弟妹的学费都是一笔不少的数字。虽然我读小学一年级每期学费才一块八毛,助学金三毛,只交一块五毛;初中每期学费八块,助学金三块,只交五块。但家里人多劳少,用钱的多,挣钱的少,实在难以筹集这笔资金。为了我们的读书,母亲饲养母猪、增加收入,姑妈、舅父母等亲戚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向一些亲戚进行了借贷,大妹、二妹牺牲自己的读书机会,到生产队里出工出劳挣工分。
这段时间,母亲牵挂的是我们的读书,每天早晨看着我们从家里出去,晚上在村口等着我们归来。总希望我们学有所获,不再像她那样“大字墨墨黑,小字认不得。”
这段时间,她也受了不少苦。出集体工的时候,男劳力每天10分,女劳力每天8分,早出晚归“磨洋工”母亲,一个女人,家里还有一大群孩子,一年三百六十天风里来雨里去,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村里有些人家的孩子长大了,成了主要劳力,对我家就有了一些微词,说“替你家养人”母亲听不惯这些话,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水一脚泥一脚地跟着男劳力上工,然后利用早晚或者夜晚休息时间,在自留地上、在家庭养殖上做文章。所以家里养了不少鸡鸭,还饲养了母猪,以备孩子上学之需。有一年,大队修水库,劳力全部上工地去了。母亲生病在家,公社干部胡某来到家里见母亲没有上工地,不分青红皂白给母亲一顿臭骂。下午,母亲背上背着弟弟,肩上挑着畚箕上了工地。工地离家里有五六里路。要将山坡上的土一担一担地跳到山沟里垒坝。一担土一根蓝筹码。我放学回到家里已是掌灯时分,见母亲还没有回家,只得到工地去接母亲。母亲说任务还没有完成,我只得帮忙挑土。好容易才达到规定的担数。回到家里,母亲一动不动,看着那一堆染着蓝墨水的筹码发呆,很久很久以后,母亲才说:“儿啊!你可要好好读书,将来走出农村去。”我们这些孩子也是非常听话的人。除了读书,还是为家里分担了不少事情的。我每年随男主要劳力上工,挣得工分都在两千分以上。吃的苦,受的累,心知肚明。母亲的话,自然牢记心头,暗暗努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包产到户,我家分得了八亩多地,还有一片油茶林,母亲很高兴。说现在终于可以不听别人的闲话了,不再需要别人替我家“养人”了。第一年我家粮食就获得了大丰收,家里三个装粮食柜子都放满了稻谷。家里喂养的两头母猪也十分争气,4窝仔猪,赚得钵满盆满。不仅还请了欠款,还还清了家里历年来所借的稻谷。日子越来越好。我到师范读书,每月有15元的生活费,不需要父母接济,减少了父母的经济负担。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本来日子开始蒸蒸日上,可是父母双双都得了奇怪的病——民间医生说是“蛇头”他们两个人的手指头尖上都长有像毒蛇的眼睛一样的东西,肿得厉害,也痛得厉害。父亲的手指头痛断了一节,母亲的手指头痛断了三节。一时间,家里“要火屎没火屎,要火烟没火烟”一片惨淡、凄凉的景象。后来才知道,外婆、舅父母、伯父和姑妈曾经到家里照料了一段时间,才让家里缓过一口气来。听妹妹说,那时候母亲几乎到了神经失常的地步。白天家里几乎断火,晚上母亲梦话不断,有时候甚至又说又唱,不断地念叨“上苍不予人方便、不让人活了”的句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母亲牵挂的还是子女的学习。所以她一直没有把这几个月的事情告诉子女,以免子女分心。
现在,子女们都大了。照理来说,母亲应该没有什么牵挂了。可是,母亲的牵挂永远没有尽头啊!
我是家里的长子,学校毕业后按成绩分工,我被分在县城当教师,再也不需要母亲牵挂。但不幸的是:毕业好几年了没有相上对象。姑娘们不是嫌教师地位低,就是嫌家在农村姊妹多。因此,谈恋爱,谈一个吹一个,谈一对吹一双。母亲牵挂得特厉害。每一次回家总是责备我:不要要求太高,过得去就行了。要不找个农村姑娘也行,只要有点手艺,将来的日子会过得好的。她不可能知道时代在变化,人们的追求也在不断的变化。谁不想追求自己的幸福,谁还愿意过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没有哪位姑娘愿意嫁给一位兄弟姊妹一大堆的人,更没有哪位姑娘愿意嫁给弟弟妹妹都在读书、需要一大笔学费的人。所以我的婚事一黄再黄,母亲的牵挂也就一年拖一年,没完没了。
母亲多么希望大点的孩子早点成家立业,组建自己的家庭,减轻家里的负担。可是,大家都不够争气。哥哥只顾自己读书,没有把相亲放在心上,直到而立之年才有了相濡以沫、白头到老之人;大妹近的不去、远的不嫁,挑三拣四,也到了晚婚年龄才嫁出去。这种状况,让母亲不去牵挂,那是不可能的。
(三)
现在母亲老了。
子女们“树打开叉、人大分家”都像燕子一样出窝了,飞出去了,有了自己的家,只留下父母两位老人,老了“飞”不动了,留在乡下,守着那栋旧房和那几亩薄田。那是母亲和父亲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他们用一生的心血经营那片土地。尽管儿女们再三央求住进城里去,享享清福,但是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愿离开那片土地。
母亲说,这个住地非常好,山清水秀无污染,养鸡鸡成群,养猪猪肥壮,住人更是没的说,个个有出息。还有那些田,曾经是祖宗经营的,然后到大集体,最后又分到了家里,离家近,灌溉方便,打理容易,每年产量都很高;那些山,油茶长得茂盛,除了家用,还可以出卖一部分。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六七十年,对这片土地有了很深的感情。每每面对这片土地,母亲就想永远和它们在一起了。
母亲生病了。这病特怪,白天是好人,晚上是病人。吃不下,睡不好,怕寒怕冷,有尿无尿总要往厕所跑。我们把她送到中医院检查,说是结肠炎,住了一个礼拜,不行,回到家里;接着又去人民医院检查,说是心脏有毛病,心室之间有孔隙,住了又一个礼拜,又不行,回到家里;再去中心医院检查,先是外科后是内科,家里几姊妹轮流去陪护,又是一个礼拜,还是不行。母亲的病没有痊愈,她要求回家,说在医院里越住身体越差。其实,她是牵挂家里的鸡、鸭、田、土和物什,他想回到家里一边照看它们,一边请民间医师看病。住院期间,她总是牵挂:家里的鸡,几天没有吃食了,饿瘦了蛋也没有下了;家里的田,已经无力耕种了,租给别人种植不知道明年还种不种,总不能让它们荒芜在那里吧;油茶快采摘了,都要回去采摘,不忍心让它们烂在山里或者被别人采摘去,那是一年的菜油的来源啊那天我回到家里,母亲坐在太阳下晒太阳。太阳暖暖的照在母亲的那满是沟壑的脸上,银发闪闪,低着头,就像一尊佛一样的辉煌。母亲又问起孙子、孙女和外孙的情况来,问他们学校生活怎么样,学习成绩怎么样,还不时地检讨自己没有能力将女儿们送上大学,过上幸福的生活。我再三地跟她说,子女不用你老当心,他们都活得很好,虽然不是很有钱的人家,但也衣食无忧了。你只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就行了,你的健康就是我们大家的幸福。
她说,家里的那份山不错,山中有一处低洼地,曾经是一个灰厂。那个地方比较暖和,自己这辈子很怕冷,如果哪天走了,就把我葬在那地方。没有给你们留下多少家产,只有这住地是宜居之地,希望你们把他管理好,将来有钱的时候,再造点房子,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母亲就是这样,管得着的事情,竭尽全力去做,哪怕损坏了自己的身体;管不了的事,她也没完没了的牵挂。母亲的牵挂何日是个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