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沉没

那多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五中文网 www.45zw.cc,最快更新世界尽头最新章节!

    我想自己是白担心了,哪有人专程从中国坐飞机来日本自杀的。这时他回身了,向我走来。他并没有看着我,脸上的表情,是掩不住的忧愁。我心里不禁又嘀咕起来,难不成他还真是想不通要在异域寻死吗?

    我叫那多,是个记者。不是娱记,是最传统的那种,跑社会新闻的记者。

    我所在的报社叫晨星报,一家始终要争做一流的上海二流日报社。

    我一直撞鬼。

    这只是个形容,并非真的撞上“鬼”自打我成为一名记者,遭遇过的离奇事件,足有几十宗了。所谓的离奇,不是指一个人从十楼跳下去侥幸生还的那种离奇,而是一个人从十楼跳下去,打了个滚爬起来拍拍灰打个哈欠坐电梯回去睡觉的那种离奇。

    总之,我接触了这个世界的另一面。有人开玩笑说,我拥有吸引灵异事件的特殊体质。其实,只不过是我年轻时好奇心旺盛,该追究的不该追究的新闻一概查到底,就翻出了世界的另一面来。而现在,我已经不是当年的好奇少年,很少会主动掺和到神秘事件中,说好听些叫知其雄守其雌,其实是明白了其中的危险,况且这世间的秘密何其多,我永无法穷尽的。但由于之前那么多年的经历,使我在一些特定的圈子里有了薄名,于是,即便我安然家中坐,一些事情还是会找到我的头上来。

    就比如这一次。

    我一向睡眠很好,所以不怕长途飞行,几个迷糊也就过去但这次却始终睡不着,还有一个多小时就到日本了,这是二一一年三月十七日,震后第七天。睡不着的原因不是很快将进入核辐射区,而是尽管闭着眼睛,却还是在眼前不断闪回的那几幅照片。

    我睁开眼睛,拿起脚边的手提电脑打开,在c盘的下载文档里找到一个名为“勿备份即删除”的文件夹。我坐在靠窗的位置,斜眼往身边一瞥,邻座还在打瞌睡。保险起见,我还是调整了一下屏幕的角度,才点开了文件夹。

    文件夹里就是在我眼前萦绕不去的那组照片。文件夹的名字不是我起的,是我把邮件中附件的压缩包解开后自动生成的。而邮件则是梁应物发来的。

    梁应物是我的老友。这几年,他越来越少履行其作为一个大学教授的职责,这一重掩饰身份似乎对他来说越来越不重要了。我想,这大约和他在x机构中职位的升迁有关吧。我一直没弄明白这个庞大的官方地下科研机构的组织结构,但梁应物现在至少是中层了,再不是当年纯粹的科研人员。对神秘现象的研究往往需要横跨诸多学科,整合大量的社会资源。自打我知道x机构起到现在,这个机构的膨胀连我这个外人都能感受到。作为这个庞然大物里的中层,手上握有的权力,可不是一般的富豪或者厅局级官员所能比的呢。

    在收到他的那封邮件之前,我和他失去联系一阵子了。三月十一日日本大地震,我从网上得知消息后,一直处于不安中。二一二年世界末日的说法已经很不新鲜了,在我看来,这说法本没有任何的根据。可是近几年自然灾难发生的频率,已经密集到令人瞠目的地步,从中国的汶川地震开始,海地、智利、印尼、萨摩亚七级甚至八级以上的地震接踵而至,还有影响整个欧洲的冰岛火山喷发。这些事件连成一条线,我看不见它指向何方,前方似乎是深渊。及至此次日本大地震,我的不安终于累积到顶点。

    于是在地震的第二天,三月十二日,我忍不住打电话给梁应物,想问问他,在他的渠道里,有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一连串的自然灾难之中,存在着内在联系。可他的手机始终处于关机状态,在那之后也一直如此。发邮件不回,msn上也始终没有出现。十三日晚间,我直接去他的住所拜访,没有人在。我想他一定又在x机构的某一个秘密项目中了,那时我就有一个预感:也许和这次的日本地震有关。

    三月十五日清晨六点三十分左右,我的手机响起来。手机接通后,里面传来的是标准的普通话女声。

    “您有一封邮件,请注意查收。”我“喂喂喂”了半天,那头也没有任何互动,仿佛是自动答录机,把这句话重复了几遍后,电话就断了。我爬起来开电脑上网进邮箱,果然有一封邮件静静躺着。邮件的主题让我看了心一跳“日本”

    内文如下——

    那多,我已在日本数日,你有无兴趣来仙台采访?附件里的照片,是近日从福岛附近海域捞上来的东西,你看了想到什么?也许有要借助你的地方。如决定赴日,请于中午十二点前回复邮件确认,以便我安排相关事宜。

    梁应物

    说实话,现在去日本采访,已经慢了国内几份大报一拍。但作为晨星报这样的地域性媒体,能有这样的机会,还是难得,更何况梁应物既然发这样一份邀请,肯定会把采访安排得妥妥帖帖,去了不会像没头苍蝇般瞎撞。

    更何况还有附件里的那些照片。一共五张照片。照片里的东西,是某种我不认识的生物。其中一张的背景是某船只的甲板,我想大概是渔船。这生物横躺在船尾甲板上,照片边缘露出几只渔民的光脚丫子,按比例可以推算该生物体宽一米多,长度则不清楚,因为那东西还有一截是挂在甲板外的,仅甲板上的部分就有六七米长。

    更何况还有附件里的那些照片。一共五张照片。照片里的东西,是某种我不认识的生物。其中一张的背景是某船只的甲板,我想大概是渔船。这生物横躺在船尾甲板上,照片边缘露出几只渔民的光脚丫子,按比例可以推算该生物体宽一米多,长度则不清楚,因为那东西还有一截是挂在甲板外的,仅甲板上的部分就有六七米长。

    这不是鱼,而像是某种海洋里的软体生物,色泽奶白,我怀疑它活着的时候是半透明的。这显然不是乌贼或章鱼,也不像水母,在我可怜的海洋生物学知识里,一时之间能想出的软体生物也就这几种了。这东西的身体扭曲着,或者它天生就是这样的螺旋状。其实,用逻辑判断也能推想出,这必然是一种从前未被发现过的生物,否则梁应物怎么会如此郑重地把照片发给我。

    在另三张照片里,这生物被放到一个玻璃房里,应该是个生物实验室吧,肯定是低温抑菌的环境。这次没有参照系,我估不出它的全长。其实我并不确定玻璃房里的这个生物和甲板上的是否为同一只,这只的颜色深了,呈淡黄色,身体的长宽比例也变了,显得更瘦。和甲板上时最大的区别是扭曲得更加厉害,怎么形容呢,活像块拧紧的抹布。

    也许是缩水。当我在飞机上重新看照片时,这样想道。如果是同一个生物,看起来实验室里的它要比甲板上干枯了许多。但也完全可能是不同的另一只,因为这组照片里的最后一幅,是在某个大冷库里拍的。第一次看时我花了好一会儿,才意识到那些挂着白色冰霜的长条物体,就是前几幅照片的生物。照片里这东西被挤得满满当当,上下摞起三层,我数出了三十二条,实际那个冷库里的数字肯定远大于此。

    深海里有太多人类未发现的物种,渔民一网捞起条从未见过的鱼类或甲壳类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情,何况这样的大海啸,把原本人类接触不到的深海物种卷到近海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一次发现那么多同类的大型生物,这就不寻常了。这也许就是梁应物郑重其事地把照片发来的缘故吧。

    我这样想着,心里却对此仍怀着不解。不,这样的理由还不够。

    以我过往的经历,梁应物绝不会认为,这点点稀奇事就足够吊住我的胃口。我死盯着电脑屏幕,想看穿那里面的奥秘。必然是更要紧的事情,从他要求我看过这些照片后“勿备份即删除”就能看出。

    在这封信里梁应物没有进一步的解释,甚至在我征求报社的意见后,回信同意赴日,他也没有再和我联系,手机邮箱都是如当天夜里我接到使馆一名工作人员的电话,让我次日一早去办特别签证,签证完三小时,我收到了关于机票信息的短信。再一天,我就在这架飞机上了。我当然明白这是他的安排,更确切地说是x机构的安排。他无法私下和我联络,只能这样生硬地公事公办。包括这封电邮内容,恐怕也会在他的工作记录中备案。所以要得到更多的内情,恐怕只有等我到了日本,见到他本人以后了。

    当我研究不明生物照片的时候,听见后排有两个人开始说话聊天。这是一架直航包机,根据我上机以来的观察,乘客全都是和灾后事宜相关的,有医疗队、外交人员等,还有几个中年人,根据听到的零星对话,让我猜测他们的专业应该与核电有关。

    后面这两个人只是闲聊,却让我一时猜不出他们的身份。没多久,他们把话题转到了核辐射上,坐在我正后方的那个人说了一句紧要话。

    “你还别说,我们在这儿担心辐射,却有人为了辐射巴巴地往福岛跑呢。”“为什么?疯啦?”另一个人奇怪地问。“怎么你不知道吗?现在全世界那些个研究核辐射对生物变异影响的课题小组,都去福岛了。多少年没有实弹试验了,他们本来都围着切尔诺贝利周围的那片死区做研究,现在福岛核电站这一泄漏,看架势就要赶上切尔诺贝利的影响了。听说这辐射量,可要比普通的氢弹爆炸大得多呢。”

    “是吗,那可真是为了搞研究连命都不要了。虽说都会穿防护服,但如果一直待在中心区,多少总会受影响的吧。万一再爆炸几次,这”“人家可不像我们这样惜命,哈哈。那些消息灵通点儿的,一号机爆炸后就过去了。反应慢点的,现在也都在往那儿赶。都说福岛那儿”他压低了声音说“原本就有日本的核试验基地,知道的人,都明白要出大事。”

    我对他后面说的这些没谱的事情不关心,仅前面的那条信息,就让我突然之间明白过来,难道照片里的东西不是什么新物种,而是变异生物?

    可是哪有这么快就变异的呢,这才几天啊。但只有变异生物才说得通呀,x机构那么早就派出团队去福岛,是否就是去观察核泄漏后的生物变异的呢?如果照片上的生物,是因为受了核辐射而在短时间内变异的,那就有足够的理由来解释梁应物的郑重其事了。不对不对,不可能是变异。基因突变是发生在单个个体上的,而那张冷库照片里,有那么多的长条状生物,不管其原形是什么物种,难道会突变成一个模样吗?

    我思前想后,翻来覆去,一时间脑子里乱作一团。用脑过度,我终于困了,竟不知不觉地靠在椅背上睡过去。之后空姐把我叫醒,提醒我关闭电脑,快降落了。我吓了一跳,小桌板上的电脑上闪着屏保,希望没被人看去那些照片。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扫过一眼,也看不明白那是什么吧。

    我这样安慰着自己,收好电脑,一边等待降落,一边脑子又转到了照片上。

    梁应物以x机构的身份请我去日本,除非他很确定我能帮到他,否则以他公事公办的性格,是不会发这封邮件的。x机构一向都很注重保密。

    我能帮到他吗?我怎么现在都一头雾水呢。他反倒对我这么有信心?还是有一些照片上没有透露出的事情,在等着我?

    仙台机场早已经被海啸冲得一片疮痍,复开之日遥遥无期。飞机是降落在福岛机场的,出关有专用通道,速度很快。不像其他人,我是独自一个,谁都不认识。也不能完全这样说,整架飞机上,有一个我似曾相识的人。那是个相貌英挺的男子,三十许的年纪,上飞机时他盯着我瞧。我认识他吗,记忆里找不到。那面容陌生中带着一点点熟悉。我的记性不错,像这种情况,顶多从前在什么场合与他有过一面之缘,并且肯定没说过话。

    出关时又看见了他,和他一起的其他几个人,听口气像是某个援助机构的。但他并没有加入同伴的对话,目光游离,扫过我的时候,冲我笑了笑。

    这是个没有多少诚意的笑容,像是从惨淡愁云里硬挤出来的,是下意识的打招呼性质的笑容。虽然整架飞机的人都是因为这场大灾难才来的,但那毕竟不是切肤之痛,只有他一个人满怀心事,忧虑之色形诸于外。

    我走上去问他:“我们见过吗?”他愣了一下,停了一小会儿,像是心里转过了些念头,这才回答说:“哦不,你认错了吧。”随后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那个笑容,改口说:“哦,不好意思,是我认错了。”

    他显而易见在隐瞒什么,但既然他这么讲,我耸耸肩,回到了原先的位置上。

    福岛机场简直就是个奥特曼的展览馆,到处都能见到大大小小的奥特曼模型和装饰画,因为这是奥特曼之父圆谷英二的故乡。我瞧着这些惯打怪兽的“超级英雄”心里却想到了照片里的那些不明生物。那该算是怪兽吧?

    我原以为梁应物会在机场接我,但却没有。有人举着写了“那多”的牌子,在出口等我。那是个年轻的女孩子,穿了一身深色的职业装,硬生生老气了三五岁,一张脸是僵着的,活像木偶剧里的演员。

    我走过去和她打招呼,她挤出一个僵硬的笑容给我,说:“那多先生吗?”

    我说:“对,是我。”她说:“我是你在日期间的翻译。我会少许日语,但和我的英语水平一样糟糕。”原本梁应物能给我安排一个翻译,算是周到了,可到灾区采访心情已经够沉重,这样一个翻译这样一张脸,就算是好心情都能被破坏掉,更别说希望我回中国以后不用抑郁到去看心理医生。

    “你的中文说得真好,怎么称呼?”我夸了她一句,希望她能真心地笑一笑。

    “我是中国人。我叫陈果。”我被噎着了,这个陈果从打扮到神情到动作,完全是日本人的感觉嘛。我尴尬地哈哈笑着,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她仿佛完全没被冒犯到的样子,表情一如之前,带我去停车场取车。“我们这是去见梁应物吗?”走去的路上我问。陈果愣了一下,反问我:“梁应物?”我吃了一惊,问:“怎么,不是梁应物请你来接我的吗?”她摇摇头:“我是东北大学的学生,是中日交流协会请我来做你的翻译的。

    我不知道谁是梁应物。”这答案全然在我的意料之外。我本心想着,到了日本,和梁应物接上头,许多疑问自然就有了解答。可是这陈果竟根本不知道梁应物是谁。要知道以现在的状况,除非梁应物主动与我联系,否则我是找不到他的。

    我放慢脚步,试探性地在嘴里低声咕哝了句“x机构”“啊,什么?”陈果问。“哦,我是说,那我住在哪里?还有我是来作震后采访的,关于采访

    中日交流协会有什么安排吗?”看起来陈果对x机构一无所知。但不管怎样,这事和中日交流协会肯定没关系,我是梁应物安排来的,这么说,是x机构通过中日交流协会雇了这个翻译。但为什么要隔这么一层呢,似乎没必要啊。不管怎样,我就安之若素,先作采访,相信很快就有人会找上门来的。

    “采访还要安排吗?”陈果问我,我感觉到她的语气里隐藏了一丝不屑。

    我耸耸肩,说:“我是说,有没有具体的一些限制。”“我只是来为您当翻译兼司机的,关于采访的事情协会没怎么和我说,我想应该是没限制的吧。重灾区的一些道路还有辐射区里,自卫队设了卡哨,协会给办了张临时通行证,凭这个大多数地方都能去了。至于住的地方”

    说到这里她犹豫了一下,严肃的脸松动了,似笑非笑,有些怪异。“在相马市,那儿离核电站有五六十公里,是安全区,但同时是海啸的重灾区。就采访来说,不管是往南进入南相马市甚至核电站所在的大熊町,还是往北去宫城灾区采访,都不算远。但现在住的地方很紧张,宾馆都已经满了。”

    “是要住灾民安置点吗,这样对我的采访来说反倒有利。”我说。“安置点也都满了。你住的地方,到了就知道了。”陈果卖了个关子。以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她并不是个爱开玩笑的人,难不成我住的地方,这么说不出口吗?她开了一辆挺新的丰田车来,不知是协会提供的还是她租或买来的。能读东北大学的人,通常都家底殷实,而且她是在东北大学读医,那是出了名的高学费。

    核电站周围二十公里划了禁区,我们更特意避开,绕了个圈往相马市开,别说二十公里,三十公里范围都没踏入,留点儿余量总没坏处。这次赴日采访,我当然不可能不进辐射区的,但在那之前,得先搞到防护服。

    在公路上开,几乎觉察不出这是个刚经历了大地震的地区。我就没看见一幢被震塌的房子,只有一些路面的裂缝提醒我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这是下午,路上的车不多,有些冷清。我想这是地震和核泄漏造成的原因,不过陈果说,正常时候,也未见得有多拥挤的车流。

    开了半个多小时,她停下来排队加油。前面十几辆车,一辆接一辆排得整整齐齐。我看油表,明明还有大半箱的油,不明白为什么要耽误这个时间。陈果告诉我,现在限油,每车每天只能加十升油。我开始嗅到灾难的气味了。

    加完油开了不久,我们就上了条可以看见海的公路。视野里开始出现一大片一大片泥灰色的断垣残壁,那是大海啸的痕迹。在二四年的那场印度洋大海啸之前,我还觉得海啸远没有大地震来得可怕,想想不过是水嘛,会游泳就行了。嗬,看看这些九级地震都不会倒的房子,现在几乎被海水推平,都成了露天的垃圾场。

    路上我和陈果闲聊,问地震和海啸的时候,她在干什么。“我可不想被采访。”她说。我觉得她的语气带着七分认真,把我卡着了,几乎难以继续对话。我心里有些恼火,她这态度换个脾气差的会觉得被冒犯,只是今后几天如果没了这个翻译,靠自己那半吊子日语水平,采访可有点儿悬。这是她的说话风格,得习惯,我在心里这么对自己说。

    “不是采访,就是随便聊聊。”我说。“地震和海啸时我在学校里。”我以为她的发言就到此为止,真是毫无营养。不料她停了停,说:“地震来的时候,我恍惚了一下,然后就发觉自己坐在地上了。我还没意识到地震了,但眼前所有的东西都在动,所有的东西。它们好像都要活过来。”

    我听得头皮一炸,她没有再多说什么,但这已经足够。我想,我甚至可以把这作为一篇新闻的标题——一切都活过来了。

    在那之后,陈果沉默着开车。我想地震对她一定造成了阴影,也就不去追问,反正之前说好了只闲聊不采访的。

    但坐在陈果旁边,气氛很容易就会变得尴尬。她仿佛有一种天赋,能让身边的人进入僵直状态。

    于是我又找了些无关痛痒的话题,比如她来日本多久啦,哪里人啊之类的。她的回答总是简短到干涩。

    “我是福建人。”她把车停下,说“我们到了。”陈果跳下车和看门的老人说话。而我则盯着门牌发呆。怪不得她先前那一副表情,这门牌上有我能看得懂的汉字,日文里许多汉字的含义和中文不同,比如“手纸”的意思是“信”但这几个字,就算全不通日语的人,也不会搞错含义。

    “友和精神科病院”在住宿如此紧张的灾区,仍能为我安排房间,原来不是x机构出了国门依然手眼通天,而是要我和精神病人住在一起。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个难以接受的安排,但我对此倒是真无所谓。一个居所而已,当记者这么多年,再艰苦的条件都经历过。陈果把车开到院内停好,我们刚下车,一个中年人就小跑着过来。他给我们两个递了名片,是这家精神病院的副院长,叫山下雄治。他带我们大概走了一圈,说希望我这个来自中国的记者能住得习惯,有任何事情都可以找他。我说这里看起来很舒服,只希望护士医生都能认得我,把我和住院病人区别对待就行。山下雄治大笑,说一定。当然,这些都是由陈果翻译的。

    这里的环境的确不错,分成好几个院落,我猜可能是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病情,分开居住的。山下把我们领到一个由两幢直角相连的二层楼房组成的院落,我的住处在一楼。我们跟着他走进去,穿过一个有许多人的大厅——我想那都是病人。他们有男有女,穿着便服,或坐着看书,或来回走动,或两三人聊天,见我们穿堂而过,也并不盯着看,和正常人无异。穿着白服的医生则就在旁边看着,神态也都很放松。

    “不要担心。”山下说“这里住着的病人,都是恢复得很好的,差不多快能出院了,应该不会打扰到你。”

    房间有十二三平方米大小,放了单人床、床头柜、写字台和衣橱之后,还有不少空间,比国内的类似病房要宽敞许多,还带了个卫生间。原本是有网络的,但现在网都断了,不知什么时候恢复。如果我需要把稿件传回国内,可以去山下的办公室打印出来,然后发传真。打电话则稍方便些,每一幢楼都会保证有一部电话是畅通的,这幢楼的电话在入口处服务台。当然也可以打手机,但信号很糟糕,时时会断,因为附近的基站还处于半瘫痪状态,大多数则还停着电。陈果说宫城那边情况更差。

    山下交代过基本情况就离开了,陈果问我接下来的安排,是今天就出去采访,还是等明天。现在还没到五点钟,从记者的角度出发,我当然是该抓紧时间立刻出门采访,但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让陈果先回去,明天一早来接我。

    这不是我要偷懒,而是在这种通信不畅的环境下,我该待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等待梁应物找上门来。

    只要我今天不出门,晚上十点之前,必然会有他的消息。要我猜的话,他会直接登门。

    陈果走后,我跑去大厅坐了会儿,包括一个五六十岁大婶在内的几个人试着和我说话,见我用中文回答就悻悻地走开了。快六点的时候,这些人纷纷回房去,一个留着络腮胡子的矮个男人经过我时,向我点点头,用标准的普通话对我说了声“你好”在我吃惊的时候,他已经自顾自地走掉了。

    回了房,六点三十分,有人敲门。我跑去把门打开,却是送饭来的护士小姐。托盘上是份牛肉烩饭,超级香。护士小姐说了好长一段,满脸抱歉,我勉强听懂个大概,说因为核辐射的原因,这些天都不会有鱼,蔬菜也非常紧张。我说没关系,有肉就行了,这是真心话。

    七点三十分,护士小姐来把餐具收走,然后一直到十点,并没有其他人来。十一点、十二点、一点,我心里的笃定慢慢消失,电脑里的那些照片早已翻来覆去地看了许多遍,再看下去,怕是要看出幻觉来。

    好吧,睡觉,作好半夜三更被吵起来的准备吧。我在夜里突然醒了一次,但并没有人站在床头。我有种预感,他不会来了。

    今夜不会来,明天不会来,后天也未必会来。事情,已经变得和我料想的不同。一定发生了什么,就在从他发出那封邀请邮件到我下飞机的这三天里。

    次日早八点三十分,陈果的车准时停在门口。“去哪里?”她问我。“当然是仙台。”我说。国内媒体对日本的灾后报道,在地域上有两个中心,一是福岛核电站,二就是宫城县仙台市。前者是因为核事故,后者则是地震海啸的重灾区。其实来到这里,我更想采访其他重灾区,仙台的报道已经足够多了。但不论如何,仙台这个点总是要先踩过的。

    深入灾区采访,所见所闻所感实在太多,人之真性情,在这样的巨变撞击中,最能体现,而日本的民族性,就活生生地在我眼前展开:那种克制与坚忍,还有让一个中国人心中百味杂陈的纪律性,这让这个民族在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时,近乎是沉默的,复杂而混浊的沉默。

    这是一个研究日本的最好时机,但我却没有过多深入其中,大多数的采访对象,是在仙台留学或打工的中国留学生研修生。我写的是新闻,对象是中国民众,对国内老百姓来说,日本伤亡有多惨,只要知道一个数字和几个形容词就行,再多附送几张照片,就足够满意。可是在日本的华人安不安全,需要怎样的帮助,经历了怎样的悲欢离合,因为同一条血脉的缘故,不管做出多大的版面,都会认认真真地看进去的。

    关于采访的故事,要全写出来几万字都嫌不够多。但这些终究和这篇手记无关,我便长话短说了。这一天我从早到晚,嗓子都干到发哑,走访了两个灾民安置点,一所大学和一条华人聚集的中华街。陈果依旧不多话,但翻译做得很尽职,也没有半点儿抱怨叫苦的神情流露,她简直像个铁面人。

    中华街上该有许多许多的故事,但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草草过了一遍,心里决定,今后几天,这条街会是我的主攻方向。去的大学却不是东北大学,而是宫城教育大学,一样有许多的中国留学生。因为陈果不想让她的同学知道自己在外面打工挣钱。她没说原因,我也没问。虽说没去鲁迅读过医的东北大学采访稍有可惜,但那儿也不算必去之地,我故意表现得非常遗憾,希望陈果能领我的情,使接下来的日子彼此更融洽些。这个刻板寡语的女孩,真是不怎么好相处的啊。

    回到友和又是晚饭时间了,谢过陈果一天翻译兼司机的劳顿,约了第二天老时间出发。

    “对了,你的费用,也是中日交流协会支付吗?”陈果临走的时候我问了一句。

    “对啊,他们付了一周的费用。”“没耽误你上课吧?”“正停着课呢,今天我们去宫教大的时候,你不也看见了吗,在仙台的大学,都得停一阵子吧。”这话听得我心里一阵别扭。晚饭后我还想着中日交流协会的事,当然不是担心一周之后陈果的费用是否要由我来支付,而是犹豫着,如果梁应物迟迟不出现,我要不要顺着协会这条线,去把他找出来。

    尽管数额不大,但中日交流协会怎么会出这份冤枉钱?源头还是x机构。协会里是谁联系的陈果,而又是谁交派下这份任务,虽然x机构有的是办法在某个环节卡死我的调查,但总比什么都干不了等着强。

    好在现在还不算是干等着,我决定先把主要采访作完,这是我的本职工作,踏踏实实采访个两三天,稿子就有谱了。到那时如果还没有梁应物的消息,我就自己查查看。

    决定作出,我就安心开始整理今天的采访收获。我不急着当天把稿子写出来发回去,因为已经过了第一新闻时间,报社给我的指示,是要写一组深度报道,要特别关注核辐射,稿子可以酝酿几天,关键是要写深写透。哈,都是套话。

    然而,随着我重看今天的采访笔记,重听今天的采访录音,调出相机里的一组组照片,一条被我忽略的线索渐渐清晰。

    这一觉睡得无比香甜,我没有半夜惊醒,因为知道梁应物绝不会出现。这没有关系,因为我已知道该怎么找到他。

    早晨,坐进陈果的车里,她问我今天是否还去仙台市。我想了想,回答:“今天会有些变化,陈果。”“那去看看沉默之地?”她问。

    我那句明显装b的话之后,本该跟着后文,但沉默之地,那是什么?陈果笑笑,说:“到了地方你就知道了,总之绝不至于浪费了你的时间。”虽然外人常常会对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产生误判,但陈果的性格,没有一定的把握是不会这么说的。“远吗?”我问。“就在南相马市。”

    我住的地方是相马市,南相马市顾名思义,就在相马市的南边。我知道那儿受灾要比相马市严重,和仙台市相仿佛,最关键的,南相马市有一部分,在三十公里核辐射区里。哦对了,现在日本政府,已经把最初二十公里的核辐射人员撤离区,扩大到了三十公里。就在今天早上,日本政府把福岛核事故级别从四级调高到了五级。

    陈果是个行动派,见我不置可否,就驱车上路。我其实有点想问她那地方在不在三十公里圈内,但她一个女孩子都无所谓地开车载我去,我这个记者可拉不下脸来问。

    不过听她刚才的口气“沉默之地”还不止一处呢,现在去的,只是最近的。一路上,车里放的音乐竟是演歌,就算是作为日本人,这也有点太老派了吧。但这抑扬的调子却是催魂的,有一种糅杂了悲凉和振奋的感慨。正是樱花时节,车转上了一条两边是樱花树的路。倒下的树已经被清理过,连带着原本没人会动的云絮般铺展开的落樱也被清理过了,新落下的又有许多踩踏辗压的痕迹,展现在面前的,是滚落在泥浆中的美。

    这般景象,前两天也曾入眼,但未觉得如何,今天的演歌,带起了这片土地特有的气质,再看路边的残樱,就有一番滋味上心头。这一路上我们彼此没有说话,竟不觉得尴尬,所有的空白,已经被填满了。

    看见海了。蓝色的平静的海,海啸时的混浊狂暴早已经沉淀下去,剩下星星点点的漂浮物缀在海面上。

    这是一条直通向海的长街,一眼看去,街的尽头仿佛就是海边。如果是平常时节,这样的街一定美极了,让人愿意在这里住上好一阵,每天沿街慢慢踱到海边去。但现在,这长街上没有一个人,两边的店面也紧闭着。我觉得不管是店里还是其他建筑,都是没有人住着的,发散着一股空寂的死气。

    长街的路面上有许多的裂隙,车在行驶中一震一震地,不多久,就在一家超市前停下了。

    “前面的路我们走过去吧。这路不太好开了。”“这儿的人呢,都撤离了?”我问“难道这已经是三十公里的辐射区了?”“这儿还是安全区,不在三十公里圈内。而且说是三十公里内的人最好撤离,但撤到哪里去呢,没那么多安置点。南相马市撤离区的人,只是被告诫要待在室内。只是这样一来,整座城市就都没人气了。”

    “怪不得呢。”陈果摇摇头:“但这条街上的人,的确都离开了。辐射并不是主要原因。”

    “哦,那他们为什么要离开?”我奇怪地问。“因为这条街,这一片街区,已经死了。”我听不懂,陈果也不解释,向前走去。我想,答案就在前面吧。这条街是有坡度的,离海越近,地势越低。这儿地上的裂缝比一路上经过的其他地方要多得多,没走几步就有一道。脚下又是一道大裂缝,足有一巴掌宽,把十几米的路面截成两段,甚至两边的地面,有了明显的高低。可是高低也相差太大,足有半米,想起来,先前经过的一些地裂,好像也有高度上的落差,只是没有这道这么厉害。我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回头望了眼来路,又看看前方这条直通海的长街,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

    这哪里是一条有坡度的路啊,这是陆沉!大片的陆沉!前方海面上也根本不是什么漂浮物,那是沉到海里却还没有倒塌的房子,露出来的房顶。原来陈果说的不是沉默之地,而是沉没之地!是一大片在大地震中,隆隆地坍塌进大海的陆地。曾经熟悉的街道,经常路过的店铺,如今却已沉入海中,即便自己家的屋子没有被淹没,也很难继续在这条街道上住下去了吧。就是因为这样的心情,这儿的人们才全部搬离的吧。短短的人生,却见到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而这般变化,竟是如此残酷。

    我眺望前方海面,估算不出到底有多少陆地沉入海中,问陈果道:“这么看起来,沉进海里的,得有好几平方公里吧。”

    “哪止几平方公里,何况不光我们眼前的,整个日本,因为这次地震减少的国土,恐怕共有上千平方公里呢!”

    我一时哑口无言。“不过其他下沉的地方,情况都没有这里惨烈。听说当时这里因为陆沉,第一波强震后地面还在持续晃动,给逃离者制造了很大的困难,许多人就一直躲在家里。所以随后海啸来临时,很少有人能逃出来,都被卷走了。”

    我们继续向前走,见到路边停了辆白色的马自达,难道这儿还有别人?我和陈果不约而同地再次打量前方那片新形成的海岸线,这不像沙滩,有没有人一眼可知,越靠近海的街道,越残破不堪,那是大海啸退去后的痕迹。“在那儿。”陈果眼尖,手一指。我顺着望去,的确有人。那人站在一间顶被海啸掀掉的破落屋子的门柱旁,面朝大海,背对着我们,仿佛在出神凝望。其实,他已经在海中了。尽管站在那户人家门口高处的台阶上,但一波波的海水还是会时不时地漫过他的鞋面。我和陈果快步向前,那人完全没有发觉我们的接近,眺望了一会儿,走下台阶,回到沉没的街上。这时海水已经淹到了他的腿肚子。但他竟没有往回走,而是继续向前移动。

    这时我们已经离他不足二十米,我走得快些,离他十五六米的样子,鞋早被海水湿了。见他往海里走,急忙冲过去,半吊子日语这时全都忘记,只顾用中文喊:“嗨,停下,停下。”

    蹚着水跑不快,更不防前方脚下的路面又往下陷了一截,一脚踩空用错力道,摔了下去。

    这一下摔得我满嘴发苦,风衣毛衣秋裤全都湿透,冰冷刺骨。等我爬起来,前面那人也停下了脚步,回头先看了眼急步小跑着的陈果,又看看狼狈的我。

    我们四目交接,彼此都是一愣。竟就是飞机上那个似曾相识的男人。他摇了摇头,把头转回去,看着前方沉没的街道。我犹豫着要不要走近打个招呼,我想自己是白担心了,哪有人专程从中国坐飞机来日本自杀的。这时他回身了,向我走来。他并没有看着我,脸上的表情,是掩不住的忧愁。我心里不禁又嘀咕起来,难不成他还真是想不通要在异域寻死吗?

    经过我的时候,他并未停下,我听见他嘴里自言自语。“她会没事的。”他念叨着“她会没事的。”我瞧着他与陈果擦身而过,回到马自达车里,掉头离去。也许他有重要的亲人朋友,住在这条沉没的街道上?这儿的陆地都被震进了海里,强度可想而知,必然更胜过其他地方,也不知道他惦记的那人,有没有逃出来。这勉强可算他乡偶遇吗,却叫我一点儿都高兴不起来。我拍了些照片,陈果站在海水淹不到的地方瞧着我。总得再来一次的。得借个能在水下拍照的相机,如果能借到潜水服的话就最好了,那样我就能往前,一直到被淹没城市的尽头去看一看。其实这一次还有些“采访”可做,我现在所站的地方,路两边的房子大多没有锁上门,进去转一圈,就会有许多可以写进稿子中的细节,也肯定能拍出好的照片。就比如现在国内网上狂转的那张海啸过后小学里停止走动的挂钟照片。

    可我就是没有采访的兴致了,打算把这一切都留到下一次到来时再做。刚才那人的举动就像个触媒,让我心里也开始郁结起来,胸中块垒撑得难受,直想找个出口发泄。

    陈果见我很快就走回来,问:“看好了?”“总还得再来一次。”我说。“哦,那就是没浪费你时间喽。”“嗯,但是,我今天有更重要的事情。”陈果有些意外,看着我。“我要找梁应物。”

    “什么?”“我要找梁应物。”我看着她满脸的迷茫神情,心里有一种揭破秘密的爽快,说“别再告诉我你不知道他,他是你的头儿吗,x小姐?”陈果依然一副不知道我在说什么的表情,这表情她保持了很长时间。“就你的一贯表现而言,现在你的表情太强烈了,这很做作。”我说。她慢慢地,慢慢地,收起了迷惑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