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自己去成功

左岸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五中文网 www.45zw.cc,最快更新左岸读书最新章节!

    前言:自己去成长自己去成功

    六月二十五号,吃完中饭,我照例躺在沙发上看报,一边用眼角余光注意大门,好迎接放学回家的女儿。

    但是突然心头一震,今天不用等女儿了,因为前天我已经把她送进离家三百多哩的集中营。

    那不是真的集中营,而是有六十年历史的“草山(meadowmount)音乐夏令营”每年暑假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在那儿接受魔鬼训练;世界顶尖大师伊萨帕曼(itzhalperlman)、马友友和林昭亮、简明彦都是那里出来的。

    音乐营占地二百多英亩,其中散布着由马厩改装成的一栋栋宿舍。屋顶是铁皮的,由于马厩原本不高,硬改成两层,所以伸手就能摸到天花板;加上窗子小得出奇,房间又只容转身,可想而知,夏天大太阳一晒,会有多热。更可怕的是营里的规矩——

    早上七点舍监就会像“狱卒”般一间间敲门,不到学生开门出来不停止。七点半得走到几百英尺外的餐厅吃饭;八点半准时,必须回到自己的小房间开始练琴。

    舍监整天在走廊里巡查,哪一间没有传出琴声就敲门警告;再不动,则“记点”;只要被记两点,周末就禁足。

    我实在搞不懂,我那娇生惯养,自以为是小公主的女儿,为什么非进去不可。

    入营之前,我一次又一次问她,是不是算了?暑假在家多舒服,何必去受苦,整整七个礼拜不能回家,平常不准家人探视,电话不通,连电脑都不准带,想家都没法说,多可怜哪!

    女儿却想都没想,就一扭头:“我要去!”

    入营的那天,摄氏三十五度,我偷偷溜进她的房间瞄一眼,就热得满身大汗;出来,我又问她是不是回家算了,她还是扭头说:“不回家。”

    离开的时候,女儿正排队缴体检表格,直挥手叫我们走。我偷偷看她有没有哭,她居然眼眶都没红,还直说好兴奋。

    上了车,慢慢驶离校园,我一直回头,但是那个号称舍不得爸爸妈妈的宝贝女儿,居然背对着我们。

    在美国其实有很多这样的“集中营”有音乐的,体育的,也有文学的、科学的。偏偏“一个愿打、一个愿捱”就有那么多年轻人,想尽办法进去接受虐待。

    从女儿入营这件事,我常想“女大不中留”也“儿大不中留”当年儿子入哈佛,送他去,我走的时候直掉眼泪,他不是也没“目送”我离开吗?

    他们那么无情,是因为离开父母,兴奋;还是因为眼前有太多要面对的挑战“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如同我当年,把家一搁,只身来了美国;在机场,连学生都哭,我却没掉眼泪,因为前面的苦难是我要独自承担的。他们还留在家里,过平静的生活,我却成了漂泊者。

    但是为什么每个年轻人都要漂泊,都梦想作异乡人,都觉得孤危是一种酷,这是不是一种天生的冲力?

    是这冲力,使人类的祖先能由最早的非洲走出来,走到全世界,甚至登上月球,相信有一天会到达火星。

    也是这冲力,使一个个王子和公主走出父王的城堡,不理会父母的呼喊,硬是跳上马,绝尘而去。

    我常想:父母要留,孩子要走;父母要为他们作主,他们偏偏不听。这表示他们有年轻人的想法,还是该称为反叛?

    一个乖乖牌,父母说什么是什么,好好走大人铺好的路,接家里的事业,作个“孝”而且“顺”的孩子,是不是就好?

    我也常想:如果我是比尔盖兹的爸爸,知道儿女居然大二要从哈佛辍学,我会不会支持他?如果我是李安的父亲,知道儿子居然要去搞电影,我又会不会阻止?如果我阻止了,还会不会有今天的微软总裁比尔盖兹和大导演李安。

    是不是因为孩子年轻,我们就应该让他走出去,找他所想找的,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而不是没等他找,就把盖子打开说:“来!这就是你要找的东西。”

    儿子小时候,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扮演强权,什么都帮他安排好。

    但是经历了这么多年,看了美国的“自由经济”与民主精神。我发觉每个人都有他的特质、他的优点,以及他走出去自己闯天下、自己去受苦的本能。

    最好的教育是让他们这些长处获得充分的发挥。

    这本书就是我新教育观下的产物,表面上它与传统教育一样,但潜在的主张是“自由教育”

    我知道国内的家长都逼孩子,我没有唱反调,叫孩子不努力,而是教他们“成功要自己去成功,如同成长要自己去成长”让他们自己逼自己,而非作个没有电瓶的车子,只等父母师长在后面推。

    这两天,每次走过女儿的房间,看到她的公主床,我都想掉眼泪。但我知道自己两尽半的胳臂,已经留不住她人生千万里的行程。

    我甚至想,如果每个学校都能像草山(meadowmount)那样的“集中营”没有铁丝网、不逼孩子进去,孩子们却都想尽办法考进去,甘心乐意地接受严格的训练,那该多好!

    谈出头

    你看看四周的同学,尤其犹太人和中国人,他们不是都想尽办法,给孩子补习、叫孩子到医院当义工、上网为孩子找各种题材、参加科学竞赛,甚至为孩子找老师教网球、击剑、游泳和溜冰,建立得奖纪录,好争取进入长春藤盟校吗?

    正因此,中国人则能成为美国平均学历最高的族群,在各方面有杰出成就。

    拼命作个人上人

    “不是只有我会拖,老师也会拖。”

    你今天一边看我昨天写的文章一边抗议:“老师在学期开始的时候都慢慢教,讲一堆废话,到了学期要结束之前又拼命赶,老师赶,害得我们也得赶,所以期考之前特别忙。”

    说完,你接著往下看,又抬头问:“那台湾小孩为什么要先睡个觉?睡觉作什么?害他晚上都睡不著了。”

    我就笑说你是“饱人不知饿人饥,问你要是你夜里只睡了五个钟头,就算回家先睡一个半小时,加起来也只有六个半小时,你会晚上睡不著吗?我又告诉你台湾的小孩子有多辛苦,同一科,他们常常要念几种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每天不但上课比你早、下课比你晚,而且经常留校补习,补到八九点才能回家。

    你就瞪大眼睛,问为什么这么苦。

    孩子!我也常责怪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狠狠地逼孩子,把孩子逼得早早就戴上近视眼镜,甚至把孩子逼得跳楼自杀。

    我还作过比较,发现我这一代的健康,反不如上一代。原因是上一代身处在二次大战的环境,常常要躲轰炸、换学校,有了不少“中间喘息”的机会。相对的,我生在一九四九年的台湾,战争过去了,但是学校少、学生多,入学考试的压力大,于是有了所谓“恶补”

    我小时候,就已经常常要留校补习,在我记忆中,总浮现那个背著重重的书包,书包里装著图解算术,在夜色中回家的画面。

    你能想像当你学跳舞、学唱歌、学钢琴、小提琴,每天还轻轻松松的小学六年级,许多台湾孩子已经去补习班补习了吗?

    何止台湾的孩子啊!大陆也一样,我曾去过一个有名的中学,那校长得意地说他们的毕业生百分之九十以上能考上重点大学。又说他们特别在山边盖了一片房子,高三的学生一律送到那儿去住校,就好像以前读书人常到深山庙宇里苦读一样。

    不止名校,我有一年去广西深山贫困地区的一个小学,那里的校舍破旧不堪,孩子们身上穿著五颜六色的“百家衣”但是你可知道,那里的孩子居然对我说,他们只看到灯光和月光吗?

    他们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念书,太阳下山之后还要留校补习,所以难得看到太阳。据说因为土地贫瘠,有些学生全家只有一套能出客的衣服,大家轮著穿;甚至有人穷到没衣服穿,没被子盖,天冷时躲在草垛子里。

    但是那些父母还是拼了命,要送孩子上学,要为孩子缴“补习费”和“代课老师费”

    这几年,我跑了许多中国大陆荒僻地区的学校,除了我们捐建的希望小学,也去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和建在山西窑洞里的学校。

    他们都太苦了,一个老师的月薪可能不够看两场电影;一家两个孩子可能因为缴不起学费,而轮著去上学。

    但是,我发现他们都拼命用功,他们的父母可以不识字,却都知道逼孩子念书。

    渐渐地,我了解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苦读才能出头的观念,已经根深柢固在中国人的心里。就算是现在学校多了,在台湾甚至录取率超过百分之百,大家还是要拼。

    为什么?

    因为要拼进好学校,因为要“强出头”

    孩子,其实你有什么好不解的呢?

    你看看四周的同学,尤其犹太人和中国人,他们不是都想尽办法,给孩子补习、叫孩子到医院当义工,上网为孩子找各种题材、参加科学竞赛,甚至为孩子找老师教网球、击剑、游泳和溜冰,建立得奖纪录,好争取进入长春藤盟校吗?

    正因此,犹太人能从二次大战时在四处被排斥,发展到今天,在美国社会虽是少数,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人则能成为美国平均学历最高的族群,在各方面有杰出的成就。

    美国是自由的,自由到你可以选择作清道夫或大学教授;美国也是开放的,清道夫可以赚得比大学教授还多,美国还是平等的,职位没有尊卑贵贱,只要肯努力工作,都能有不错的生活。

    但是,有一些民族,尤其是那些经历苦难的民族,无论在中国或美国,他们心底自然有股力量——

    拼命作个人上人!

    谈镇定

    “平常心”要以“平常”来准备,而非临时抱佛脚。

    “平常心”也是“心常平”让你的心总保持在平静的状态,才能以不变应万应。

    平常心,心常平

    “后天就要举行生物科学会考了,我好紧张。”晚餐时你皱着眉说。

    “要有平常心。”我先简简单单地答,又加了一句:“我和你妈妈就有平常心,所以明明知道你要会考了,也不多问你,怕你因为我们问,更紧张,也更没有平常心。

    “什么叫平常心?我不懂。”你说。

    好!我就用平常心跟你谈谈平常心吧!

    “平常心”就像那三个字,是“平常有的心”是“平常的心情”举个例子,你平常早餐都吃一个蛋、一块面包,晚上都睡七个小时觉;考试的时候,也像平常一样睡七小时觉,早晨吃一个蛋、一块面包,就是有平常心。

    至于没有平常心的人,可能碰上考试只睡五个小时,早上为了增加体力,多吃一个蛋、一块面包,还多喝杯果汁、吃根香蕉,到了考场,又灌下一瓶鸡精。结果,你猜怎么样?

    因为他的生活方式跟平常不一样,睡得少本来新陈代谢已经不好,又吃太多东西,不习惯,反而可能在考场胃痛。

    我就曾经在参加大专听考的时候,因为没有平常心而呕吐;我也曾经因为没有平常心,在上电视主持特别节目的那天,脸上长了两个大包。

    为什么?

    因为考试之前,我为了补充体力,特别买了几瓶健康饮料,那饮料主要是氨基酸,我不习惯。至于主持节目长大包,则因为我在前一天晚上照镜子,看到几个粉刺,挤又没挤好,造成发炎。

    我平常总挤痘子很少发炎,为什么偏偏那天出问题呢?

    很简单,因为没有平常心——

    平常我要挤就挤,反正第二天没什么大事,挤坏了也没关系;可是那一天既想挤又不敢挤,生怕挤不好,结果因为不敢用力挤,反而没挤干净,造成第二天发炎。

    所以我说,要有平常心,你平常习惯怎样,考试前保持那样,就不会出问题。

    我甚至建议你完全照平常的时间上床,即使早准备好了,也别因为想多睡几个小时而提早睡觉,因为太多人得过这样的教训,就是碰上第二天有大事,早早上床,既不困心情又紧张,反而造成失眠。

    妈妈在晚餐时不也说吗?

    她学生时代,大考前不洗头,考试那天不穿新衣服新鞋子。

    我在学生时代跟她一样,那也是一种维持平常心的表现。因为当你放太多的注意力在服装上面,或是穿了自己不习惯的衣服、鞋子、剪了不习惯的发型,造成分心,或临时出了情况,反而会影响考试。

    举个例子,我小时候有一次参加全台北市的演讲比赛,特别在那天穿了新衣服、新皮鞋,就差点出问题。

    因为才弯腰系鞋带,裤裆就咔喳声,裂了。等缝好裤子,匆匆出门,又发现那只皮鞋因为是新的,硬、打脚,走一步痛一下,造成我连上台都一拐一拐的。

    你说,那不平常的心,不是弄巧成拙吗?

    经过大半辈子,我觉得愈是碰上不平常的事,愈要有平常心。

    所以在动胆囊割除手术的前一天,我跟平常一样写文章、看书、看电视剧,跟平常一样时间上床;我每次出国前,也必定跟平常一样的时间睡觉、起床、打球。

    我见太多了!许多人在出国旅行前,赶着安排未完的公事;上飞机前一夜,先赴应酬,大吃大喝,又装行李装到深夜,结果还没出国门,已经扭伤了腰,上飞机之后又开始泻肚子,加上出国之前休息不够,没几天就感冒了。

    或许你要说,国内的事情当然要安排好,行李也当然要装。

    对!这正是我要强调的。

    愈是将要面对不平常的情况,你愈应该早早安排,把那不平常的负担,用前面充裕的时间去分散。就如同考试,你想能有平常心,就应该在平常早早准备;你想出国之前表现得从容,就应该早早规画,甚至两三天前已经收好行囊;你想要穿新衣服出台,则应当早早就把衣服试穿一遍,甚至穿上鞋子里外走走,看看步子跨不跨得开?脚又会不会踩到裙角?

    “平常心”要以“平常”来准备,而非临时抱佛脚。

    “平常心”也是“心常平”让你的心总保持在平静的状态,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所以只有平常就努力,平常就儆醒的人,才有资格谈“平常心”

    谈应变

    “我们有两百多个队员因为进去救火,楼塌了,全陷在里面,我们的局长、副局长可能全死在了里面,我们这些活着的,能偷生不去吗?”

    孩子!愈是面临灾难、面对打击,我们愈要坚强、愈不能落泪,因为泪眼使你看不清敌人,泪眼只可能遭遇更致命的伤害。

    孩子!这就是年轻,这也正是年轻人面对灾难应有的态度。所以,今天看着世贸中心倒塌了,我们要想,明天,将会在这儿矗立起更伟大的建筑。

    9。11的一场噩梦

    孩子,今天你受惊了。

    早晨,上课上一半,你的两个同学就被家里接走。又过不久,老师被叫去开会,很缓步地走回教室,沈沈地向你们宣布:“我们的世贸中心和五角大厦都被恐怖分子攻击了,死伤了很多人。”老师叫你们一定要镇定,说学校会加强安全检查,又说学校已经打电话通知家长,等会见下课,必须家长签名,才能把孩子接走。

    下课时,妈妈去了,看见好多孩子和家人在门口相拥,也有些孩子因为家人没来,不断向外张望。妈妈问老师为什么要签名,才能放孩子回家,是怕学校有恐怖分子吗?

    老师小声答:“我们是怕有孩子的父母,一起在世贸中心上班,他们来不了,或永远不能回来了。如果不幸如此,我们得把孩子留下来照顾。”

    整天,我和你妈妈都在打电话,与每个可能想起的,在世贸中心上班的亲友联系。

    我们先打电话给你三伯,是你堂姐接的,说三伯还没回家,但是已经从世贸中心六十几层逃了出来。接着我们打电话给同社区的一位朋友,她哭着说她因为咋天去了办公室,今天有事在家,但是办公室没了,十几个员工联络不上,只怕也没了。

    我们也打电话给你同学的妈妈,她说她先生因为是老板,去得晚,还在火车上,但是整个办公室都毁了,所幸人员全逃了出来。我又想到前天你公公生日,一块儿吃饭的江叔叔,他的哥哥在世贸中心上班,于是打电话过去;是他的岳父接的,说人在一百多层,是被炸的第一栋,江叔叔正在沙发上哭。

    世贸中心,你是去过的,我们也曾带好多国内来的朋友去。不久之前,我还在上面拍了照片,俯瞰整个曼哈顿。

    对了,上礼拜我们由加拿大魁北克飞回纽约时,飞机从世贸旁边飞过,我不是还指着叫你看吗?每天不知有多少飞机经过那里,谁能想到曾被恐怖分子劫持,用来作自杀攻击;谁又能想到,我们“纽约客”颇以自豪的世贸中心,居然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当中消失。

    看着电视上播出的撞击和崩坍的画面,我们都觉得像作梦,不敢相信眼前这一切是真的。对你来说,那就更是难以接受的画面了。

    不!我应该说,对所有美国人来说,这画面都是惊心动魄,而且足以惊醒“美国梦”的。过去百年来,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即使珍珠港事变,都是在美国本土以外的夏威夷发生,美国人几曾在自己的“大陆”上,经历如此的攻击?见过这样的烽燹?

    “烽燹”这个词,我可能用得太深了,但是今天你看到的烈焰腾空、浓烟密布、尘土飞扬,昔日辉煌的世贸中心,只剩下金属的大门斜斜地立在废墟之中;而堆得像小山丘的废墟里,还压着成千上万个善良的百姓。

    这就是烽燹!

    由六十几楼先乘电梯到四十层,再冲下楼梯的三伯说,他全身都是灰土,先跑得远远的,又不愿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往回走,正看见整栋大楼崩解。他说那大楼被撞的地方,因为烈焰,把钢骨和金属外墙全烧成了红色,相信因此软化,使得上面四五十层的重量,一下子坠了下来。

    当大楼崩坍时,他再转身跑,却觉得背后冲过来一股热风,还有那味道,是他一辈子不曾闻过,也一辈子不会忘记的。

    更令我惊心的是,他说:“你们在电视上看不到,那失火的大楼窗上部攀者人,然后支持不住了,一个一个往下跳”

    晚上,我们守在电视机前,电话不断响,都是美国各地亲友关怀的来电。他们拨了十几个小时,终于接通,先问我们有没有损失,又问我们有没有食物,可见这恐怖事件造成的震撼,大家都已经把纽约看成了战场。

    他们可能没想到这个战场上的人民,表现出惊人的镇定与坚毅。一个中国公司姓符的总裁在逃跑时摔断了大腿骨,骨头穿出肌肉,血流不止,眼看就逃不出,但及时有两个白人把他架起,冲了出去。因为世贸中心在华埠旁边,我们华人也发挥了爱心,拿出食物、饮水给那些逃出的人,帮他们清洗,借他们电话打给亲友。

    曼哈顿的下城,顿时全疏散了,但是同一时间却有许多人往那里赶,他们是医生、护士、救火队员和各种义工。很多人还在休假,但是主动赶去救援,那些救火队员更是感人,有一个对记者说:

    “我们有两百多个队员因为进去救火,楼塌了,全陷在里面,我们的局长、副局长可能全死在了里面,我们这些活着的,能偷生不去吗?”

    平常最热闹的时代广场空了,广场上的餐馆全都拉下铁门,只有一家,免费供给救难人员餐饮;总是大排长龙的百老汇剧院也空了,倒是看见另一种队伍,拉得长长的、转过街角——大家排队去捐血,人多到血袋都不够用。

    看着那些感人的画面,我们都忍不住偷偷擦眼泪,你妈妈大概擦多了,眼睑有点感染,又不意思说,就讲自己大概上了火,要长挑针。

    或许我们都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吧!可以偷偷躲起来哭,但尽量忍着,不在人前落泪。

    可不是吗?你看看!电视上那些满脸鲜血的人、那些拿着关人照片,四处哀求,请求协寻的人;他们的声音是哀戚的,但是我们几乎没有见到一个人痛哭。

    孩子!愈是面临灭难、面对打击,我们愈要坚强、愈不能落泪,因为泪眼是看不清敌人的,泪眼只可能遭遇更致命的伤害。

    我们也不能悲观,即使有最惨痛的遭遇,也要从正面思考,因此你看见小布希总统在全国广播时,用了许多“感谢”感谢美国人的团结,感谢世界的关怀。政府的发言人在宣布警戒重点之后,还特别加一句——“希望这次千万人的牺牲,能换来以后更多人的活命。”

    孩子!你已经是个少年,长得快赶上妈妈了。当你度过十三岁生日之后,在心智上也该由幻想期进入写实期,你开始要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了。

    今天晚上,我把你抱在腿上,一边看着电视里的灭难画面,一边感慨地说:“lifeishard,soweshouldworkharder。lifeishard,sowhydon"twetakeiteasy?(人生艰苦,我们要加倍努力;人生艰苦,何不轻松处之。)然后问你,你认为哪一句比较对时,你想都没想就说“当然要加倍努力。”

    好极了!孩子!这就是年轻,这也正是年轻人面对灭难应有的态度。所以,今天看着世贸中心垮了,我们要想,明天,将会在这儿立起更伟大的建筑。

    深夜,我特别到你隔壁的书房,把电话插头拔下来,希望不断响的铃声不致惊醒你的好梦。

    当然,我不敢确定你的梦境一定好,只盼望即使是梦,当你醒来时,爸爸妈妈也能守在你的身边。

    谈独立

    外面有人按铃,你不能只会喊爸爸妈妈去开门,而要自己去应对;有人打电话来,你得小心记下对方的名字、电话

    你的眼睛会愈来愈亮,既有女孩子的温柔,又有女主人的威仪。

    作自己的主人

    上个星期我由亚洲回来,带给你一些大陆记者送的小礼物。

    “好漂亮哟!”你看到一个贵州女孩送的剪纸,大声叫着。

    “这个也很有意思!他们怎么会想到用压花的方法呢?”你又拿着一个山西女孩送的书笺说。

    听你这么讲,我好高兴,想大陆读者真是送到你心坎上了。可是一转眼,你上楼了,剪纸和书笺全留在茶几上,我想你是忘了拿,没想到,隔天、再隔天,那些东西还留在楼下,提醒了你两次,也不见你行动。

    “你不要了吗?”我问你。

    “我要!”你说。

    可是,东西这留在茶几上。

    前天下午,我在阳台种花,顺便到你的厕所洗手,看见你把阴形眼镜盒、牙刷、牙膏和漱口杯放得整整齐齐。可是突然觉得脚底下踩到什么东西,低头看,原来是你的内裤。

    “你为什么内裤都不收好呢?”你放学,我问你。

    “因为要洗了。”

    “要洗了,为什么不放到洗衣篮子里呢?”

    “我没有洗衣篮,而且妈妈会收”你理直气壮地说。

    今天下午,我正写文章,电话响,来电显示是王妈妈,我想你一定会接,因为你知道王妈妈正为你约一个伴奏碰面。

    可是电话一直响,你都没接,最后我只好接起来,文思却因此被打断,好久才能恢复。

    “你为什么不接电话呢?”我写完文章,出来问你。

    “我以为你会接。”你居然不以为然地说:“而且你不接也会上答录机,妈妈自然会听。”

    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孩子!现在我不能不说你了。

    你知道美国法律为什么规定十三岁以上的小孩可以独自在家,甚至可以出去作baby-sitter吗?

    那表示,十三岁以上的孩子不但可以照顾自己、照顾家,甚至可以照顾别人。

    你已经十四岁,早应该学会独立了。

    独立,第一件事就是要对自己负责,不能再像小孩子,什么事都交给父母。

    你有你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书桌,既然那些书笺和剪纸是送给你的,你又已经收下,就应该拿到你的房间去,从此成为那些东西的主人;就算家里只有你一个孩子,也不能把每个角落都看成你的地盘,或等着我们把东西放到你桌上。

    独立也表示你长大了,有了私生活。不能像小娃娃一样乱丢内衣,或光着身子乱跑。早上起来,你要知道梳好头再出房间,就算假日,也不适合到下午还穿着睡衣。

    你甚至应该学会,在洗澡的时候自己洗内裤,那是女孩子贴身的衣物,要特别干净、特别隐私。所以不但中国人避免把内裤挂在外面,连西方社会也视为禁忌。

    你想想,如果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进楼上浴室,发现你的三角裤扔在地上,人家会怎么想?

    人家可能说我们把你惯坏了,也可能说你缺乏教养。

    我甚至要跟你讲,你把牙刷牙膏排列在洗手台上,固然很整齐,但也不全对。

    为什么?

    因为那是属于大家的地方,虽然百分之九十由你一人使用,你也要考虑剩下的百分之十,如果台子全被你占了,别人还用什么呢?今天下午,要不是我小小心心,能不弄倒你立着的电动牙刷吗?

    如果我不小心,碰倒了,又不巧,滚进了马桶,怎么办?

    最后,我要说,独立是你要独自面对问题。

    外面有人按铃,你不能只会喊爸爸妈妈去开门,而是自己去应对;电话推销来了,你不能把话筒丢给父母,而应该自己去应付;下起倾盆大雨,你发现阳台积水了,父母又不在家,你得冒雨出来,把堆在水口的朽叶抓起来扔掉;有人打电话来,你得小心记下对方的名字、电话,如果对方要你转告事情,你得立刻写下来,而且在我们一进门的时候就说。

    孩子!听我数落你这么多,你非但不必不高兴,还应该高兴呢!因为那表示你真的长大了,不再是躺在我肚皮上睡觉的小猫,和坐在我腿上“骑大马”的小女孩。

    你已经成为我们家的小小女主人,只要爸爸妈妈不在,你就成为独当一面的户长了;你要帮公公婆婆翻译、叫计程车、接电话,甚至监督园丁剪草修树。

    你的眼睛会愈来愈亮,既有女孩子的温柔,又有女主人的威仪。

    你说你不是应该很得意吗?

    谈师生

    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不是你“秀”给老师看的,也不是专用来“报答”老师或“报复”老师的;就算老师对你印象坏透了,你还是应该努力学习,甚至说你更应该加倍用功,证实自己的好,给老师看才对。

    谈师生

    如果你的学习完全取决于对老师是不是有好感,不是太可悲了吗?

    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不是你“秀”给老师看的,也不是专用来“报答”老师或“报复”老师的;就算老师对你印象坏透了,你还是应该努力学习,甚至说你更应该加倍用功,证实自己的好,给老师看才对。

    恨老师

    今天你放学进门,我问你在学校开心吗?你说开心,但是语气不像往常那么热烈。接着听见你到厨房跟妈妈说话,不断地讲“ihate!ihate!”我就跟过去问你恨什么,你先不答腔,还是妈妈说话了:

    “她不喜欢体育老师。”

    你就接着发起脾气,重重地顿脚,说你恨体育老师。

    “学生恨老师,叫老师听到了怎么办?”我说。

    “听到就听到!我们每个同学都有痛恨的老师,大家在走廊里都大声讲。”

    “你为什么恨体育老师呢?”我又问。

    “因为他太凶,又总是把球直接丢给我,我怕打到眼睛,就接不到。”

    我笑了起来:“那么应该怎么丢球呢?”

    “应该先扔在地上,让球弹起来,不要直接扔过来。”

    天哪!孩子,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因为老师丢球不合意而恨老师的。但是当我问有没有同学喜欢这老师的时候,你又说有,是那些体育特别好的,老师都对他们另眼相看。接着你又自言自语地说,在音乐课,老师都对你特别好,你喜欢音乐老师。

    这下子我懂了!你不喜欢体育老师是因为老师没给你特殊待遇。

    问题是,你的体育好吗?如果你不好,老师为什么要对你特别?如果你在体育课上像在交响乐团里,坐“首席第一小提琴”老师又能不对你刮目相看吗?

    还有,你会不会因为老师没有特别重视你,因为你不喜欢他,就愈不好好表现、愈不跟老师合作,结果恶性循环,老师愈不喜欢你了呢?

    孩子!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但是那“得到”应该是“赢得”而不是莫名其妙地硬要别人对你刮目相看。

    我小时候也曾经犯过同样的错误,那时刚升上六年级,美术课由个新来的年轻老师教。他不知道我是班上画得最好的,没对我特别礼,我当时想“天哪!我这么棒,你为什么没发现?还说我这里不对那里不对。”

    于是我也恨那老师,对那老师消极抵抗。

    结果,你知道吗?我居然是班上唯一一个因为不好好做作业,而被美术老师打手心的学生。一直到今天,我都能记得,伸直了手,被处罚时,全班同学惊讶的眼光。

    而且,那一年也是我一生中美术成绩最差,又进步最少的。

    你说,这种敌视老师的态度,有什么好?

    因为对老师反感而成绩一落千丈的例子真是太多了。

    我以前在台北的“青少年咨商中心”常有学生来,说他们讨厌老师,所以退步。

    妙的是,那些学生往往在前一年,就像我小学五年级时一样,是表现最杰出的。他在上一学年表现杰出,得到老师的青睐,就想下一年也一样作个“特权学生”当下一年的老师没对他特别的时候,他就觉得被冷落,由恨老师,到消极抵抗、不用功。

    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

    有个学生在上学年成绩很烂,下学年,他的导师是他妈妈的好朋友,对他多些关注,他又为了面子,特别努力,居然能由班上的中间排名,一下子跳到前几名。可见“老师的印象”会对学习产生多大的影响。

    只是,如果你的学习完全取决于对老师是不是有好感,不是太可悲了吗?

    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不是你“秀”给老师看的,也不是专用来“报答”老师或“报复”老师的,就算老师对你印象坏透了,你还是应该努力学习,甚至说你更应该加倍用功,证实自己的好,给老师看才对啊!

    最后,让我说个故事给你听——

    有个学生,不喜欢英文老师,到处说他恨英文课,恨那老师。

    他消极学习,当然成绩不好,那英文老师对他愈头痛,总责骂他,他也就愈恨老师。

    有一天,学生的爸爸听到儿子又说恨老师,就问“你的英文好吗?”

    “不好。”

    “怪不得你恨老师,因为你学不好,所以用恨老师来作藉口。”学生的爸爸说:“你可以恨他,但是你要英文特棒,说他讨厌才有人听,否则人家只会说你是酸葡萄,对不对?”接著问儿子:“爸爸给你找个家教,专教你英文,把你教得棒透了,气气那老师好不好?”

    孩子听听有理,就特别用功学英文,成绩也直线上升。

    学期结束,那父亲又问孩子:“你现在英文棒了,可以去狠狠地批评他了,你甚至可以去校长那儿告他教得不好了。”

    没想到,他儿子一笑:

    “爸爸!我不但不恨那老师,反而喜欢他了,因为他对我愈来愈好,昨天还把我叫起来夸赞呢!”

    好!我的故事说完了。

    你明天要不要跟我去打网球?你要不要跟我玩丢球?

    不过我先跟你说好哟!我的球也是直接丢给你,不会先扔在地上,再弹到你的面前。

    谈死亡

    “我要弟弟写封信给妈妈,把心里想要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我希望趁他对妈妈还有记忆时写下来,以后大了可以看,把妈妈永远留在心中”

    对远行的亲人挥完手,就回身搂搂身边的亲人吧!

    把妈妈永远留在心上

    今天是奶奶的祭日。

    所以爸爸一早就把大听桌子上的东西挪开,先摆两瓶鲜花,再将奶奶的照片放在中间。然后公公、婆婆、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在前面鞠了三个躬。

    奶奶逝世已经三年了,就在三年前的今天傍晚,九十三岁的奶奶,永永远远地离开了我们。

    中国人管死人的生日叫“冥诞”称先人逝去的那一天为“祭日”爸爸觉得祭日比冥诞来得重要,因为奶奶生的那一天,我还没来到这个世界;奶奶死的那一天,我和你妈妈都到了床前。

    同样的二月,同样的十八号,也就有着同样冬天的寒冷和短短的日照,连公路上萧疏的景象都跟三年前一样。所以祭日使我们更能回想当时的情景,使我们更能回到当年的伤心。

    对的!回到当年的伤心。有时候,我们要忘掉不好的往事,有时候却要重温碎心的一刻。

    就在不久之前,我收到一个马来西亚高中女生的来信,她的妈妈死了,弟弟只有六岁,你知道她要弟弟做什么事吗?她叫弟弟擦干眼泪,用笔写下当时的心情。

    “我要弟弟写封信给妈妈,把心里想要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我希望趁他对妈妈还有记忆时写下来,以后大了可以看,把妈妈永远留在心中”那女生在给我的信里这么说。

    我一边看她的信,一边掉眼泪,立刻回信给她,说才失去母亲不久的我,可以感受她的伤恸,更惊讶以她那么小的年龄,居然会想到要弟弟记下心情的方法。

    所以“祭日”也是“记日”是让我们加深对死者记忆的日子。随着岁月流逝,当我们对死者的印象逐渐淡忘的时候,如果能利用每个祭日想一想,那记忆就能停留得更长久。

    亲爱的女儿!当你走过奶奶照片的时候,就驻足看看奶奶吧!那是奶奶到华府旅行时,在国会大厦台阶上拍摄的。当时她八十八了,还很能走,你瞧!她笑得多开心。

    也利用这一天,在你的脑海里找奶奶的影子吧!跟那马来西亚小男孩一样,奶奶死时,你还太小,只怕以后记忆会愈来愈模糊,所以应该趁着奶奶逝世才三年,想办法加深对奶奶的印象。

    想想奶奶怎么疼你;想像奶奶每天一大早,怎么和婆婆一起把你的小床推到她房间,照顾你;想想你到医院看奶奶,奶奶临终张开眼,看看你的那一刻。也想想,你那天,才坐进车子就痛哭失声。

    当然,我不是要你再去哭。落泪的日子已经过去,我们已经从丧亲的悲痛中走出来。就好比我们卷起袖子,看以前受伤的疤痕。那疤痕不再痛,但能使我们回想到受伤的一刻,也在心里告诫自己,下次要小心了。

    亲爱的小丫头,你知道要告诫自己的是什么吗?

    是当你留不住奶奶,悲伤奶奶逝世的时候,要想想还有公公婆婆在眼前,甚至想想有父母在身边,而好好把握机会,多跟我们聚聚。

    惟恐以后散了,今天就多聚聚吧!

    对远行的亲人挥完手,就回身搂搂身边的亲人吧!

    这才是在奶奶祭日,你真正应该学习的啊!

    谈自由

    在中国人的丧礼上,可以呼天抢地,甚至不哭地要被认为不孝和无情。可是在美国人的丧礼上,亲属能不落泪,却会被赞赏,认为那是自制的表现。

    你有酷的资格吗?

    先说个有意思的事给你听。

    前天汪阿姨请我去参观她在曼哈顿新买的公寓,才走到街角,她就迫不及待地指着她的那层高楼:“瞧!那就是我家。”

    “是阳台上有盆大叶子树的那户吗?”我和你妈妈也一起指。

    正指呢,却听见背后一片匆促的脚步声,冲来几个穿制服的大汉,急着大声问:“什么事?什么事?”

    我一怔,说:“没事啊!我朋友正告诉我们她家在哪一层,有什么问题吗?”

    就见那几个大汉长长吐了口气:“天哪!我们还以为楼上失火了,拜托你!以后不要随便指好不好?”

    原来他们都是附近大楼门口的管理员。

    这件事让我想起刚到美国教书的时候,常在办公大楼的走廊跑,也曾被一个同事责怪。

    我当时问他:“我又没有撞到你,怎么会影响你?跑,是我的自由。”

    那同事却板着脸说:“你跑,让我以为失火了,心不安,所以你的自由影响到我的自由。”

    孩子,你们常认为美国很###、很自由,却可能不知道在这些自由里其实有许多不自由,甚至远比中国人不自由。

    就拿最属于个人自由的“哭”和“笑”来说吧!

    在中国人的丧礼上,可以呼天抢地,甚不哭的要被认为不孝和无情。可是在美国人的丧礼上,亲属能不落泪,却会被赞赏,认为那是自制的表现。因为丧亲是你自己的事,如果你大声哭喊,使别人不知所措,就是失礼。

    “笑”也一样,你几曾到高级西餐厅,见到人们拉开嗓门大笑?就算是太好笑的事,也得压低声音,因为如果大笑,会打扰到别人,那也是失礼。

    所以自由有个必要条件,就是不能影响到别人的自由;自由的基础是自制和守法。

    前两天你妈妈也提到一件值得深思的事——

    “你知道某某小提琴家,虽然是茱丽叶音乐学院先修班毕业,却没考进大学部吗?”她说。

    “拉得那么好,为什么茱丽叶不收?”我不解地问。

    “因为他在先修班的乐团里,太表现他自己,常常不听指挥的。”你妈妈故作神秘地说:“茱丽叶大学部的主考官和先修班原来是相通的,先修班会把那些自以为很酷而不听话的学生,早早告诉主考官,让他们不被录取。

    “可是那些常是天才啊!”

    “天才管屁用!天才不尊重团体,就教人看不起。”

    这也使我记起前几年,你学溜冰时,有一次参加比赛,其中一个孩子溜得最好,获得最热烈的掌声,却没得名。

    你记得吗?当时大家都觉得奇怪,四处打听,才知道是因为比赛规定不准把任何东西扔在地上,那个孩子却在比赛结束时,得意地把手上的小花环抛向空中。

    “这有那么了不得吗?她溜得太好了啊!”当时有人问。

    “太好却不守法,就不是太好。”裁判说。

    亲爱的女儿!我今天说这些,是因为发现你们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动不动就说“酷”甚至认为酷是“只要我高兴,有什么不可以”岂知这种酷不但伤害了自己、影响了别人,也由于在有秩序的社会里没秩序,造成许多危险。

    我非常欣赏最近在李安十年一觉电影梦(张靓蓓编著)里读到的一段话——

    “拍国片像作皇帝,大家听令于我;拍西片像当总统,总统是要出去取悦每个人的。”

    李安这么说,是因为他在台湾拍片时,导演最大,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但是当他到好莱坞拍片的时候,却总得跟制作人、演员、摄影和片厂沟通,他虽有导常的自由,却要尊重每个人的意见。

    看完这段话,今天如果你问什么是“酷”我要说:“酷不是作皇帝,是当总统;酷是不失规矩的自我发挥。”

    摘录自:人生哲言靠自己去成功作者:刘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