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你要读的书

左岸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五中文网 www.45zw.cc,最快更新左岸读书最新章节!

    关于如何阅读,其实可以扩展到如何有效地获取信息知识,本质上它是一个优化资源配置的经济学问题,因为如你所知,时不我待。

    原先我把读品分成收藏品和消费品两种。收藏品是那些读完了要放在脑子里的,对以后做事情有用的。消费品则是过脑子一下,为了娱乐或者为了知道某件事情而阅读的那些。除此两个集合之外,就是广袤的暗物质,既看不到,也想不到。读者应该注意常常阅读收藏品,把一部分消费品提取出精华变成收藏品,并且随机的读一些”暗物质”里面的东西,就像逛古董市场一样,以便能找到好的收藏品。

    随着更加深入的思考,我认识到上面的这个分类过于主观。比如我认为收藏品的东西,别人不认为是的;甚至,我几年前认为是收藏品的东西,现在完全不觉得有价值。那么,判断一样东西有没有阅读的价值,到底有没有一个相对客观一点的标准呢。我觉得有,并且总结了新的两条。

    1。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框架,或者全新的思考体验的;读了之后能够改变人固有的观念或方法的。

    读了科学革命的结构(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之后,我就被paradigmshift(范式转变)这个词给迷住了,现在看问题也自觉不自觉的用paradigmshift的眼光。用paradigmshift的眼光来看,像黑天鹅这样的书,就是典型的建立一种新的框架的例子。很多时候,我们认识不到某种现象后面的道理,或者不明白一个道理。这时候,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新的框架,甚至是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看问题。常常有人说,读过了某样东西,如沐春风,看世界都不一样了,我觉得那样的读物就是这个例子。

    其实这个不仅限于科学,在社会,哲学等领域,都有这样的例子。像马克思韦伯,亨廷顿这样的学者的书,像开山立派的经济学家的书等等,都是这样的例子。就算在文学领域,也是有大开眼界这一说法的。比如说没看王朔老师之前,我从来不知道写文章能写得那么油里油气且聪明好笑的。这样的例子在各个领域不胜枚举,都有这类让人大开眼界“洗心革面”的经典书。这类书,当属一品读物。

    当然,也要防止陷入两种极端。

    一种是拼命的陷入只读经典书的信息焦虑中,觉得每天的脑袋都要不一样才行,每天都要读经典改变自己才行。其实世界上没那么多经典,完全不要害怕自己还没读某某经典,使得自己比起别人来变得笨了。人的脑袋,只要充分自恰就行了,不需要面面俱到。这种信息焦虑也不是好事,它会让人频繁的处于搜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而放弃了对已有知识的咀嚼和再认识。大凡一本好书,如果作者写得非常自恰,那基本上是不需要立即按照去找相关的书看的。一本书,总是要读个几遍,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精髓,然后再去找类似的书看,才事半功倍。比如读些通俗经济学的书,立即就跳出去看统计学,然后跳到数学,跳到计算机,本本都是跳经典,本本都读不完,再多的经典也是白搭。

    第二个极端是陷入对阴谋论的崇拜中。人初次读一个让自己洗心换髓的书的时候,往往会陷入对书中理论疯狂的信仰中。这种信仰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坏事。好事是,如果这本书是一个在相关领域有高深基础的专业人士所写的,那么这种脱胎换骨往往很快让读者进入状态。比如读knuth的计算机书,或者sicp,就是这样的例子。坏事是,如果这本书只是一个半调子写的,又为了看上去很牛逼,那么在书中,就必然有很多惊世骇俗的言谈。这种言谈常常是没有什么事实依据,也没法证伪的。但因为观点耸人听闻,显得非常时髦,比如货币战争。我的标准是,在选择读品的时候,一定要对那些号称”革命”“颠覆”的出版物保持必要的警惕。比如当年奇书学习的革命,看了受益的能有几个,现在还反复阅读这本书的,又有几个?再比如货币战争这样的书,其中观点如何证伪?我个人觉得,这类过分宣扬颠覆,革命的书,往往只是宣传的噱头而已。一定要避免把自己的脑袋用在阴谋论分析里面。

    有一种读品,也算是建立了一个新的框架,但是知识密度不够,或者被更加新的知识取代。这类读品我觉得也不值得阅读。比方说,佛经有很多种读法,其中有一种读的方法是把佛经当成心理学读。如果是这样,那么读佛经,绝对抵不上读现代心理学的书籍。现代心理学,无论是在框架完整性,还是在对问题的研究深入程度上,都胜过于佛经不知道多少倍(我不想打口水仗,我只谈把佛经解读为心理学和现代西方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况且,佛经当中,其他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淆杂,知识密度比较低。像黑天鹅这样的书,其实也是废话太多。如果读者肯花功夫认真研究概率论,则这本书绝对抵不上概率论的深度和广度。像牛顿的原理,现在更加好的物理教科书太多了,完全没有必要读牛顿的原作。事实上,有很多学科,最经典的书不见得是最好的读品,如果经典书已经被新的理论取代,则最好还是读现代的书籍。在社会科学领域,有些18xx年蒸汽时代写成的哲学书还被人奉为圭臬,有些原本写给农民看的文章,或者教育幼儿园小朋友的学说,直到今天还有人觉得价值巨大。其实早就有更多深刻有价值的内容完全的胜出这些思想贫瘠的内容了。最好的理念是,如果有一个富矿,就不要先去采一个贫矿。有时,或作者自己文笔不够好,或作者表达能力不够强,或作者思考能力不够深入,或者因为写作年代较早,相关理论不健全等等,一些读品总让你感到有个如骨鲠在喉的结论作者一直没说出来,然后自己也悟不出来,痛苦至死。对于这一类读品,我认为用”读百遍,义自现”的方法去读完全是浪费时间,因为有更加好的读物只要读一次两次就明白了相同的道理(读对的书,绝对可以让人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脱胎换骨”)。在科学学习上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说任凭看多少科普,都比不上自己找本教科书学得踏实;任凭上多少维基百科看多少条目,抵不上自己从书本看起。因此,我们最好要选择知识密度高的,框架严密的读品,这样才是阅读的捷径。常常纠结于过时和劣质读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并不知道有更加高价值的东西存在。因此在选择读品时,如果有高人指点,或者花点时间看看书评等等,选择的时候就会少一点盲目,快速的选到富矿,而不需要在贫矿上纠结。还有一种读物,整本书就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非要絮絮叨叨的写一本书。这样的书,作为读物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但是作为一本放在书架上随时用标题提醒自己还是有价值的。比方说,**决定成败和outliers(异类)这样的书,只要每天瞄瞄提醒自己一下要注意细节,要勤奋工作投入时间,大致上就差不多了。就算把整本书背下来,效果也和天天见封面差不多。大部分成功学的书,讲经济管理方法的书,讲处理人际关系的书,基本上都是只有标题(或目录)有价值。如果书店允许人只买封面,我相信不少人只需要买个封面回家就够了,里面东西读了和不读是一样的。

    2。需要被反复推敲,语料型读物。能够从里面挖掘出思考。

    这类书,主要是史料,参考资料和人物传记,加上一些小说。在我的计算机专业中,我喜欢读图灵奖论文集这些玩意,看上去和自己研究没啥关系,但是读一遍思考一遍就觉得又学了一个新东西,又重新沐浴了一遍。还有史书或者人物传记。这些书,应该仁者见仁的读。不同的读者用不同视角能读出不同的东西。有的时候能读出文学,有的时候读出做事情的方法,有的时候能读出如何追mm等等,读法不是固定的,所以完全不要按照别人既定的读法去剖析。只要有脑子,完全可以自己从中找到有益的东西。这些读品,比上面说的成功学,管理学的读品要有价值的多。因为这是别人告诉你的他们经历的一手人生体验,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融入自己的血液。

    有些史料,语料,人物传记等,过于简略和微言大义,我觉得不可看。因为与其花精力咬文嚼字的研究一个字,一段话的深刻含义,不如找点平实的文字(是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书就是要写得让人看不懂);有些资料过于八卦,过于琐碎,我也建议不要看,因为整理碎片的工作很麻烦,比如有些老师的文字,基本上就是东拉西扯的毫无体系的文学碎片。作者不好好说事情,东一榔头西一棒显示博学的,把博学部分可以撕了再看,比如梦断代码,只有真实的故事有价值。有些老师的书撕了八卦和卖弄,基本就剩下封面了,所以可以只买封面看。大多数权贵人士的回忆录,基本都不值得看,因为已经被化妆了,而第三方写的人物传记,倒是价值巨大;还有一些资料,作者倒是有很多一手资料,也研究了很多一手资料,但行文流于戏说,或附加太多没有根据的猜测和个人观点,而将有价值的资料掩盖。这一类的,除非作者观点属于第一类,否则大可撕了再看。

    除了史料和小说,人物传记等等,还有一种就是新闻和信息类消息博客,理论上也能得到一些思考材料。不过信息类博客和新闻的阅读比较耗时间,而且信噪比不大,很多东西其实自己不需要的,也给读了。我现在也没有很好的办法,所以我现在干脆就不读。当然这是因噎废食了,如果读者有更好的方法,不妨推荐。

    我说的第二类读品,和第一类一样,都是属于耐读的范畴。这种耐读,在于每多读一次,就能吸取一次营养。第一种提供思考的方法,第二种提供思考的材料来源。看上去很完美。但实际中,人不可能这么理想化的去阅读,往往最是闲书,在某些时候最是有用。所以,我觉得还要在上面这两种读品之外,外加一品,一切觉得好玩的喜欢的有意思的读品。这类东西,不见得耐读,可能读了之后都忘得差不多了,如洗发水一样,用完就扔了的那种,算得上是消费品类型。如果用纯粹功利的眼光去看,这样的读品一本不读最好。但是耐读的东西,其实总是由不耐读的慢慢积淀成的,况且如果光读所谓的耐读,生活也显得颇为无趣。一个人用持续的,轻松愉快的心态,每天读些消费品,让这些有趣的东西过过脑子,他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认识就不会僵化,不会显得掉书袋,且富有幽默感和时代精神。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偶然机会读到了某样东西,东西本身可能不是好东西,但是却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发现了很多好东西。就像金库的铜钥匙一样,还是要随手捡一点比较好玩。

    三种读品都消化,应该可以造就一个敏锐,靠谱和有幽默感的人。

    来源:徐宥——读品选择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