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艾略特波原理三——市场运动模

陈乐辉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五中文网 www.45zw.cc,最快更新陈乐辉文集最新章节!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点不能单独成浪,趋势又是浪组合,市场却从一个点开始发展成连绵的趋势。趋势从无浪到有浪究竟是如何玄之又玄,市场采取了什么样的模式从无到有展开波浪而进行运动?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太极阴阳互动。波浪的单位是浪而不是点,单独1浪也就是波浪的太极。站在波浪的角度来看,从点到浪则是无极而太极的过程,单独1浪到单独2浪连缀便形成了阴阳。单纯的阴阳并不能互动,必须有别的外力来推动,而构成波浪的曲线段家族外力依然是曲线段,在这个曲线段外力推动下2浪过度到了3浪,单独的第3浪让前2浪阴阳产生了互动。有互动就有争夺,有强弱震荡成了必然,而3浪则是构成趋势震荡的最小波浪数量。震荡之后的结果就是事物曲折前进,要是3浪仅仅衍生出4浪则只能表达曲折而不一定前进,从浪潮规模无限制的极限观点来看,4浪最终是促使平衡。唯有平衡则无发展,事物的运动性决定了必须打破平衡,不断前进,第5浪自然出现。依此类推,第6浪岂不是又可以构成平衡,第7浪再度打破平衡,第8浪,第9浪无穷下去,平衡与再平衡,春花秋月何时了?有时无终,以至于幻想长生不老,神仙妖魔大行其道。道言质量互变,事物运动前进性与曲折性否定之否定,无限平衡失衡再平衡被循环替代,趋势有始有终浪级新陈代谢。

    0和1,分看无极而太极,0无平衡1有平衡;合看同出而异名,无所谓平衡不平衡;侧看偶数与奇数0平衡1不平衡。奇数打破平衡,偶数寻求平衡,从打破平衡到寻求平衡构成了循环,奇数是循环的推动力本身并不能构成循环,偶数内部相互作用才可能构成循环。凭什么5浪3浪运动彼此相互作用8浪循环?为什么不可以6浪、10浪等等循环?

    考虑到0和1的特殊关系,无浪与单独1浪排除,2浪成了最小的偶数浪,3浪则是最小的奇数浪,两个原始素数。歌德巴赫猜想证明,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而4=2+2,5=2+3,6=2+2+2=3+3,7=2+2+3=2+5,8=2+3+3=5+3,9=3+3+3=5+2+2=7+2,任何浪潮组合都可以写成a+b或者a+b+c形式,两个原始素数是组合数的最小变动方式和基础单位,a+b构成循环的基本模型,c作为循环的推动力,a+b+c是a+b的推论。a+b是任何循环必须遵守的共同法则,任何其他循环都可以转化成a+b形式,a+b循环模式具有无穷的包容性,也就能表达无限平衡失衡再平衡之间质量互变与否定之否定。

    5=2+3,7=2+2+3=2+5,9=3+3+3=5+2+2=7+2,都是打破平衡而不能构成循环。4=2+2,6=2+2+2=3+3,2和3本身就是循环最小变动方式和基础单位,4是两组阴阳单独在一起没有互动,6是单纯三组阴阳在一起也没有互动或者说是两组阴阳各自内部虽有互动但彼此还是无互动,4和6可以说都是由循环而直接循环中间并没有外力的推动,最多阴阳互动却没有循环与循环的互动。而6后面最能体现具有外力c推动的循环,最近也就是8,8=5+3=2+3+3。8=5+3,说明了奇数打破平衡后又通过奇数再次打破失衡来实现循环,5和3除了内部阴阳互动还有一个外力来完成循环对接;8=2+3+3,说明了两组阴阳互动导致的震荡不平衡通过了一对没有矛盾的阴阳来协调关系而归于循环,一对没有矛盾的阴阳也就是2,拆开成两1,每个1构成的太极形成独自推动力,两个1各自太极的推动力组成2致使阴阳又相互和谐,而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恰恰需要两个相互和谐的外力来推动。事物运动内外因共同推动质量互变而否定之否定的完美表达,8循环当之无愧。

    至于10及其后面的偶数,当然也可以构成a+b循环,不过根据欧拉提出的猜想,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10循环也就蕴含在8循环之中了。

    有了8循环,与其说a+b构成循环的基本模型,不如说5+3循环是循环模型中最基本循环或者说是循环模型的基本单位,任何循环都可以转化成这个最基本循环,8循环可以容纳任何循环,当然也包括4和6在内。

    事物前进性与曲折性构成的螺旋发展决定了8=5+3循环只能是5代表前进方式而3为曲折方式。否则要是3为前进方式5为曲折方式事物则呈倒退性,也就不可能有发展。只是前进在市场运行中,如果浪级是下降趋势,前进性5浪成为向下驱动的5浪罢了,因为在相对视野下前进性是事物运动的性质并不是方向。

    在市场上,趋势波浪运动作为大自然事物运动,前进性艾略特称作驱动,曲折性艾略特称作调整,5浪驱动3浪调整因而成了市场最基本运动模式。

    浪潮循环如此,趋势时空也一样,江恩进一步扩展,并引入奇数混沌,趋势内容出现了奇偶共循环。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