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中文网 www.45zw.cc,最快更新从零诗社之紫扁豆文集最新章节!
六月的西南风简直就不是风,那是燎人的焰,炙着草、炙着树、炙着天、炙着地,裸露着白色盐碱的土地象块干透的馍,掉着渣渣儿。随风扬起的颗粒裹挟进滚滚的热浪里,烫的喉咙又痒又咸,人们喊话的声音都冒着烟。巴掌大的树荫守着一壶水,那是割麦人佝偻着腰往返一遭的目标,缓口气的唯一理由。一顶顶草帽拧出的汗滴淬硬了麦芒的锋,一根根直挺挺的熠熠生辉。所以,麦是浴火的结晶,收是勇敢者的游戏。
“芒种三天见麦茬”又是抢收抢种的季节,免不了回忆起小时候忙麦收的情景。我们这一代人品尝过“汗滴禾下土”辛苦,同样见证了从牲畜、手工到机械化的耕作变革,这是一场千年一遇的突变、巨变。
当年每逢这个时候,我家的庭院或门洞里就会燃起一堆锯末,锯末烧起来很有意思,没有焰,全是暗火,一点点往里着,表面看去是一堆死灰,其实里面是个熔炉,有高涨和饱满的热情。爷爷是木匠,就是利用这一堆火,为乡亲们义务修理农具。那时收麦的农具大都是木制的,如木锨、木叉、木耙、木刮板爷爷总会把各种木条、木棍、木板埋在火堆里,加热后塑性,本来直直硬硬的家伙,他手中就像面条一样任意弯曲,晾凉后就成了各种弧度的叉股、耙齿、锨头、把杆
这些农具使用了几百甚至上千年,那是一个时代文明的结晶。用起来轻便,效率也高,伤不了粮食、场地,也伤不了人、畜,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性格。就如我祖辈、父辈纯朴而坚毅的臂膀,黝黑的色彩是火的锤炼,但那火没有张扬的焰,只有不为人识的炽烈,那锤炼没有叮当作响的激越,却不失无语的铿锵。那是一种纯度,一种精度,一种卑微里刚毅的极致,就像麦芒的锋尖在烈日与汗水中淬变。
奶奶和母亲在地头、场边捋莛子,掐头去尾挑拣那些长短、粗细匀称的麦秸,剥掉枯干的叶子,露出光亮笔直的莛杆儿。那是一场选秀,黄白色的肌肤透着晶莹的色彩,骨感的身姿俊美而细腻,让人联想到君子之竹。抓一把在手扎扎实实,实实在在的贴到脸上,滑滑的、爽爽的,深吸一口气,甜甜暖暖的味道就像麦芒一样刺鼻而入,阳光的滋味瞬间吮入体内,所有的疲劳困顿一扫而空。
莛子的用途是蒸馍,把它均匀的铺在笼屉上,放上馒头,大火蒸熟。清新的麦香就渗入了鲜麦秸的滋味,就如粽子,米与叶的味道混在了一起。过了忙收忙种的日子,得遇闲暇,把莛子编成宽宽厚厚的席子,到了暑期铺在树荫里,躺上去乘凉、午休多惬意。卧在丰收的成果里,细品汗渍凝结的甘美,偶尔择出一枚麦芒,把玩在手,轻轻划在脸上,放入唇边、舌尖咀嚼,那是一种大自然的味道,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品德。
所有的这些场景随着机械化的普及都将成为一种记忆。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亲历了这种记忆,亲历了这场变革。这变革之中也许什么都会变,但唯有麦的芒不会变,因为它在火中锤炼、汗中淬取。
最近央视一套播了永远的忠诚,是关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故事。凤阳是个了不起的地方,出过大名鼎鼎的皇帝朱元璋,可让更多现代人知道凤阳、了解凤阳的不是朱元璋,而是小岗村。那一枚枚红手印按开了一道闸门,一切关于土地、关于粮食,甚至关于体制的话题就此展开。那一枚枚红手印其实就是一根根麦芒,它的勇气、它的锋芒刺穿了桎梏,终结了一个时代。当人们再一次聚集,又按下了红手印,不只是为了留住他们的沈书记,更是再次谋求变革的渴望,这种渴望同样是麦芒,它的倔强、它的执着不是任何风雨和黑夜所能阻挡的,它直直的指着前方。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那葱葱的井冈翠竹,是那熠熠生辉的麦芒,一种最简单、最质朴的诉求,最卑微、最细小的力量,它撑开了一片天,它刺破一道闸,滚滚的洪流洋溢着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