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慧眼所见

易中天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五中文网 www.45zw.cc,最快更新易中天品三国最新章节!

    在诸葛亮26岁出山时,他面前有三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是选择势力强大的曹操,二是选择雄据一方的孙权,三是选择拥兵自保的刘表。此时的刘备正寄人篱下、一筹莫展,似乎很难会在诸葛亮的选择之列,然而事实上,诸葛亮却偏偏选择了无立足之地的刘备。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投效曹操和孙权,而惟独看重刘备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慧眼所见。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最受世人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建安十二年,二十六的诸葛亮结束了他多年的隐居生活,走出了山林。正如刘备是一个谜,诸葛亮也是一个谜。他似乎是上天专为刘备准备的人才,他也似乎一直在等待刘备的召唤,在众多的可供投靠报效的人群之中,诸葛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刘备,这是古往今来很多人不能理解的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会对刘备情有独钟?他在刘备身上究竟看到了什么?诸葛亮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诸葛亮出山的前前后后,易中天品三国之“慧眼所见”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易中天:

    我们这一集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当中,诸葛亮为什么一眼就看中了刘备呢?这个我们就要稍微地讲一下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尤其是他的青年时代是怎样的。从陈寿的三国志那里我们得知,诸葛亮是一个少年天才,陈寿的三国志对诸葛亮有这样一个描述,陈寿在写三国志之前为诸葛亮编了一个文集,他把诸葛亮的文集上交给皇帝的时候写了一篇表文叫做上诸葛亮集表,在这个表文里面陈寿是这样描述诸葛亮的: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诸葛亮是一个少年天才,也是一个帅哥,身高一米八四而且容貌甚伟,不仅仅是个子高,当时人都觉得他很特别。他的身世我们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是一个孤儿,从小跟着叔父诸葛玄生长成人,诸葛玄来到荆州以后诸葛亮也来到了荆州,住在隆中。诸葛亮到了隆中以后过的是一个耕读生活,所谓耕读生活就是一边种地、一边读书,后来诸葛亮在自己的出师表里面是这样描述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那么这句话,苟全性命、不求闻达恐怕是有点套话的意思,那你不求闻达你最后出山干什么呢?“躬耕于南阳”这个事情看起来是真的,但是这个事情它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靠种地来谋生,但是根据诸葛亮的家世来看倒不至于是一个普通农民,因此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参加农业生产在当时也是一种雅兴,是一种雅事,后来我们看嵇康,嵇康是打铁的,你说他就是个铁匠吗?他不是,用现在的话说是玩儿酷。当然诸葛亮到底是谋生还是雅兴现在我们弄不清楚了,但是我可以肯定一条,不管是出于哪一个原因,诸葛亮种地的时候一定是分认真,因为诸葛亮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我非常敬佩他的,就是做事情一丝不苟,这个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他当了丞相以后事必躬亲,所有的事情他都是亲历亲为,我怀疑这是他在隆中种地的时候就养成的习惯。但是另一方面,诸葛亮读书却很马虎,三国志的说法是“观其大略”就是说诸葛亮的朋友们读书都非常认真,字字推敲,诸葛亮拿来一看,一目十行,观其大略,相当于后来陶渊明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其实是会读书,观其大略就是能够掌握精髓,不求甚解就是善于抓住要害,这叫做会读书,而且在我看来,一个人只要不是做学问的,读书就应该像诸葛亮和陶渊明说的那样观其大略、不求甚解,不要去咬文嚼字,不要去抠那些很小很细的小问题,这正如一个要得天下的人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大气的人。

    除了耕田和读书以外,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个是抱膝长啸,一个是好为梁父吟。“长啸”是什么呢?长啸我估计是种导引之术,就是一口气从丹田提上来,从喉管里发出去;那么“梁父吟”呢?梁父吟原来是一种葬歌,葬礼上唱的歌,是比较悲凉的。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一个身长八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山林之间,坐在一块石头上,两个手抱住自己的膝盖,望着那山林,一声长啸,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啊。我觉得在诸葛亮的啸和他的歌里面,体现了他博大的对人生、对社会的悲悯情怀,慷慨悲凉,它体现了诸葛亮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这就是典型的国士了,而且是无双国士,国士的特点是什么?我在讲汉代风云人物的时候讲过: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就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志向的人。

    诸葛亮是一个无双国士。在隐居隆中时,他读书交友、静观天下之变,经过十年的艰苦磨砺,诸葛亮已经成为一名志向远大、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青年才俊。在诸葛亮的抱膝长啸里,易中天先生读出了诸葛亮悲天悯人的情怀,满腹经纶的诸葛亮不会安心待在隆中,他一定要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但是,仅仅凭借一腔热血就能成就大事吗?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是否有成就事业的能力和条件呢?

    诸葛亮也有能力,他后来平治天下就是他能力的表现。那么他有条件没有呢?有。

    第一,诸葛亮有一个好背景。诸葛亮祖上是做官的,他的祖父官还做得很大,他的父亲和叔叔也都担任过地方官,所以他是官宦人家,官宦子弟,对于官场上的事情他是知道一些的,官场里的关系他也是有一些的。

    第二个,诸葛亮有一个关系网。诸葛亮的岳母是襄阳地区最大的豪族蔡讽的女儿,蔡讽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这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诸葛亮的岳父,一个嫁给了荆州牧刘表,他这个儿子叫蔡瑁,也是权重一时的人。也就是说荆州地区最高行政长官是诸葛亮妻子的姨父,荆州地区重要的官员是诸葛亮妻子的舅舅,所以这个关系网是很了不得的。而这件事情又有一段佳话,诸葛亮的岳父叫黄承彦,这个人非常欣赏诸葛亮,有一天他就去找诸葛亮跟他说,孩子啊,我有一个女儿长得很丑,但是非常有才华,你愿意娶她吗?诸葛亮说愿意啊,黄承彦马上回家就把他女儿装到车上送诸葛亮家里去了。这个事情它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说黄承彦的女儿不丑,黄承彦说家有丑女是谦词,中国人嘛,比方说儿子叫犬子,女儿就叫丑女,你不能当真啊,我家有犬子,说你儿子狗儿子啊,不能当这个真;另一种说法就说是考验一下诸葛亮,看你是重才重德还是重色,诸葛亮经受了考验,重德重才,还是娶了一个漂亮女孩回去了。但是我认为黄承彦的女儿恐怕是丑的,为什么呢?黄承彦是这样说的,他说:“身有丑女,黄头黑色,才堪匹配”12个字,如果是谦词的话他不会说得这么具体,黄毛丫头,脸皮黑黑的,他不会说这么具体,这是一个证据;第二个证据就是当时这个事情在荆州地区、襄阳地区传为笑谈,最后老百姓还编了两句民谚,叫做“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就说挑老婆可别学诸葛亮,黄阿承他家那个嫁不出去的丑丫头被他娶回去了,所以看来是个丑丫头。

    那么如果黄承彦的女儿真的是比较丑的,那么就有问题了,什么问题呢,诸葛亮为什么愿意呢?我们前面讲过,诸葛亮是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有才有貌的一个大帅哥他为什么要娶一个丑姑娘呢?也有各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就是诸葛亮高风亮节,重德重才不重貌,不以貌取人,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相反,说诸葛亮看重的是黄承彦的这个关系网,因为黄承彦和荆州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刘表用咱们北方话说叫担儿挑,是连襟,你要从政,你有这么一个关系是极为有利的。那么到底是哪一种原因呢?我们现在也不能把诸葛先生请来问问,而且历史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也不敢唐突古人妄下结论,请电视机跟前的观众朋友们自己判断。

    第三个条件,就是诸葛亮有一个小圈子,这个圈子我们不妨称之为荆襄士人集团。就是荆州襄阳地区当时聚集了很多的名士,老一辈的有司马徽、庞德公,年轻的有诸葛亮、徐庶、石韬、孟建,都是一时之选,都是人才,这些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切磋,而且都很看好诸葛亮,甚至送了他一个雅号,就叫做卧龙先生,而且当他们觉得时机成熟的时候,他们会隆重地推出诸葛亮。我们知道刘备认识诸葛亮,就是荆襄士人集团介绍给刘备的,徐庶、司马徽、庞德公等等这些人都做了宣传推介工作,所以诸葛亮从政的条件非常之好。

    于是我们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他既然有如此之好的从政条件,为什么不出山呢?

    三国时期的诸葛家族人才辈出,其中最耀眼的星辰就是诸葛亮。由此看来,诸葛亮不但有远大的志向,还有成就大业的背景和关系网,但是有一点令人不解,诸葛亮既然如此有条件和能力,那么他为什么隐而不出呢?诸葛亮到底在观望什么呢?

    这就要弄清楚诸葛亮的志向,据说诸葛亮和他的几个年轻朋友石韬、徐庶、孟建一起聊天的时候,他说过这样的话,他说你们几个如果从政至少也可以做到一个郡首,就是郡一级的官,大家说那你呢?诸葛亮笑而不言,只是笑,不回答,其实答案早都有了,三国志怎么说他?“每自比管仲、乐毅”管仲是什么人,名相,乐毅是什么人,名将,诸葛亮的目标很清楚,出将入相,建功立业,惊天伟地。所以他的志向是非常大的,他这么大个志向他就必须给自己选个好老板。因为我们知道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人他可以有三种选择,第一种就是像曹操那样,自己打江山;第二种像周瑜那样,帮别人打江山;第三种就是像那些隐士一样,我谁也不帮在家待着。诸葛亮显然选择的是做一个贤相,做一个名将,做一个平治天下的定鼎之臣,所以他一定要给自己选个好老板。

    那么诸葛亮放眼望去,这么多的公司,这么多的企业,这么多老板,选哪个?最方便的是刘表,曹操和孙权他也在招揽人才,——刘备这个时候还没成气候——他决定都不选择,为什么呢?刘表太差、曹操太强、孙权空间太小。刘表的差我们以后再说,这里提一句,就是当时中原动乱的时候中原很多的人才都跑到了荆州,刘表一个都不能用,这样一个根本不会用人的人诸葛亮很快地就把他pass了;曹操呢,曹操太强了,曹操手下人才济济,自己就是一个一等一的人才,诸葛亮过去了以后摆哪个位置啊;那么孙权呢,孙权这边也不行,孙权一文一武两个重臣一个张昭一个周瑜,跟孙家的关系非同一般,那叫升堂拜母,就是张昭和周瑜都是享受了升堂拜母待遇的,升堂拜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到了孙权或者孙策,准确说是孙策了,到孙策家里请他们到后堂去拜见孙策的母亲,人了干儿子的,所以诸葛亮如果到了江东地位肯定在张昭和周瑜之下,甚至在鲁肃之下,这是诸葛亮不愿意的。

    因为诸葛亮的目标很清楚,就是我到了这个老板那里,一要见用,就是被他用,第二要重用,第三最好专用,这个他是很明确的。那么孙权这个地方显然是空间太小。因此对于他来说,最好的选择是一个什么呢?是一个将来能够成就霸业或者帝业的还不成气候的英雄,最好是能够成就帝业,就是将来能做皇帝,退一步不能成就帝业成就霸业,称霸一方也可以,但是现在要不成气候,是个候补皇帝。也就是说这个人要有志向,要有条件,但是志向不明显,甚至不明确,他的条件还不成熟,还有欠缺,所以才需要我诸葛亮去帮助他。也就是说诸葛亮还要求自己到了这个集团以后有大显身手的空间和可能,他是要做事的。那么请大家想想,符合这个条件的是谁呢?只有一个人,他就是刘备。

    胸怀大志的诸葛亮,密切关注着时势和时局。经过一番对比,他决定既不选择拥有政治优势的曹操,也不选择文韬武略的孙权,而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了刘备身上。诸葛亮的这一举动,成为他让人不解的最大谜团,因为此时的刘备还寄人篱下,依附于刘表,这样一个势单力薄的人,为什么会吸引诸葛亮的目光,刘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特殊的魅力呢?

    我觉得刘备作为一个候补皇帝是很合格的,第一,他有帝王之分,就是他有成为一个皇帝的可能性,可能性在哪里呢?两点,第一,出身,刘备是刘氏宗室,是皇帝家族的人,当然他这个血缘关系已经非常淡薄了,甚至不大说得清楚,但是他亮出这个招牌以后大家都也还认了,而且细细排起来,当今圣上还得唤他一声叔,叫做刘皇叔,他是皇帝的叔叔呀,那么如果说这个皇帝不中用了,换他叔叔来当比换一个外姓人来当在当时还是要方便一些,说得过去一些,这是一条。第二条呢,刘备的形象好,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帝王之相,不像曹操,孙权形象也好的,这三个人当中形象最差的就是曹操,这也是曹操最后不敢称帝的原因之一,是个次要原因,但是也是个原因,我们今天当然主张不要以貌取人,但是古人不这么看,古人他以貌取人,很讲究形象的。曹操这个人形象不好,望之不似人君,一看上去不像个皇帝样,这个不行,刘备像,孙权也像。

    第二,刘备有帝王之志,就是他是想当皇帝的。刘备两个儿子叫什么呢?一个叫刘封,一个叫刘禅,合起来就是“封禅”封禅是什么呢?封禅是中国古代有德帝王祭奠泰山的仪式,这里面有两个条件,或者说有三个条件,第一个,这个祭祀主体只能是皇帝,第二个,还不是一般的皇帝都可以,要有德之君,你无德还没有资格,第三个就是祭奠是要在泰山上做的。就是在泰山顶上祭天叫做“封”在泰山脚下祭地叫做“禅”合起来叫封禅,你刘备如果不相当皇帝你把儿子叫封禅干什么?那说明他想当皇帝。

    第三点,刘备有帝王之术。刘备这个人自称是汉高祖刘邦的很远很远的后代了,我刚才说了这个血缘关系现在不大搞得清楚,但是这个人和汉高祖确实是很像,也是从小就好逸恶劳,吃喝玩乐,喜欢音乐、狗、马和女人,这个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在什么地方呢?不一样在于刘邦喜欢骂人,开口就骂,刘备不骂人,刘备没有看见过他骂人的记录,也就是说刘备比刘邦做人还要厚道,至少是看起来做人比刘邦厚道,所以他非常得人心。据说他担任平原相的时候他手下有一个老百姓瞧不起他,这个家伙凭什么给我当领导,就买通刺客去谋杀刘备,结果刺客来了以后,刘备按照他接待人才的那种方式又接到了这个刺客,和他一起喝酒,和他一起吃饭,和他一起玩儿,玩完以后刺客说我是来杀你的,不过我看你这个人这么好我不杀了,我告诉你是有人要杀你的。为什么这个刺客不杀他?就是因为刺客看到刘备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表现确实很好,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当时一个是保卫地方,有别人打过来以后他保卫这个地方,第二个救济穷人,第三个就是所有的那些士人他也不管人家地位高、不管人家地位低,一律平等予以对待,只要对方是个士人,是个人才,他来了以后刘备一定是和他同桌吃饭,一起谈话,平起平坐,很得人心。

    第四点,就是刘备有帝王之福。刘备是个有福气的人,在三国的三巨头当中,他和孙权两个都算有福气的。福气最大的是孙权,十八岁的时候就接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他的父亲孙坚、他的哥哥孙策已经帮他把天下打下来了,留下一批忠心耿耿的辅佐他的人,张昭、周瑜啊都是非常忠诚的,而且在整个的群雄逐鹿的过程中孙权基本上是用不着亲临第一线的,自然有人帮他打,福气最好。刘备他也算个有福气的,为什么说他有福气呢?他刚一出山就得到了关羽和张飞,我们知道不管古代的战争还是现代的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而人才难得啊,人才为什么难得呢?因为一个最好的人才,我们要求他既忠诚又能干,而老板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忠诚的不能干,能干的不忠诚,很难找到又忠诚又能干的,这个刘备刚一出道就来俩,关羽和张飞真是又忠诚又能干,你说是不是福气?

    但是他的命运又很坎坷,他的道路又很曲折,他奋斗了那么多年还是没有根据地,还是没有自己的队伍,还是成不了气候,还是要依附他人。据说有一次他和刘表两个人喝酒,然后中途他上了一趟厕所,回来以后就流泪,刘表说你为什么刘泪啊?刘备说,刚才我上厕所的时候低头看了一下,发现我的两条大腿都长出肥肉来了,我可是长期骑马打仗的人啊,我的腿上只能有肌肉,不能有赘肉,我就想起我现在这么大一把年纪了还一事无成,所以悲从心来。确实是,到建安十二年刘备四十六岁了,你要知道古人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啊,我们现在46岁那叫正当年,古人三十六岁就要称老夫了,刘备觉得自己真是前途光明我看不见,道路曲折我走不完啊。

    我们知道,刘备他之所以奋斗了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能够成了气候,是两个原因。第一我们讲,他有英雄之志、有英雄之气、有英雄之魂、有英雄之义,但缺什么呢——英雄之地,就是说他缺一个用武之地,这是他缺的第一条。第二,他有帝王之分、有帝王之志、有帝王之术、有帝王之福,他为什么没有成帝王呢——他缺一条成功之路。他这么多年都没有找到自己发展的正确的政治路线,而这两样东西这个时候都开始有了,因为诸葛亮来了,是诸葛亮让他得到了用武之地,是诸葛亮为他指出了成功之路,所以诸葛亮来到刘备的身边真是刘备的大幸,是曹操的大不幸。当然了,我们不可以夸大个人的作用,后来局势的发展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是诸葛亮一个人造成的,但是不可否认在那个时代,这样的一个人物的出现确实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这就是当时的刘备和诸葛亮,也就是说,刘备像什么呢?像一家正在发展中的民营企业,有一点资金,有一点经验,也有一点点产品,但是找不到主打产品和营销路线,他缺一个ceo。诸葛亮像一个能干的职业经理人,他就是给人家做总经理的,他自己没有产业,他也不开公司,他需要找到一家好公司。所以这两个人后来见面以后那真是叫做一拍即合,如鱼得水,这才成就了他们这一段君臣际遇,千古流传的佳话。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俩谁找谁?按照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说法是刘备三顾茅庐,但是按照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是诸葛亮主动上门,那么我们就要问:究竟是刘备三顾茅庐呢,还是诸葛亮登门自荐呢?如果是刘备三顾茅庐,那么刘备是去了三次才见着,还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呢?请看下集——三顾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