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中文网 www.45zw.cc,最快更新荒村拾遗最新章节!
题记:北寨和南寨的中间夹着一道沟,沟壑里流淌着一条河,叫白洋泉河。位于白洋泉河边有一个自然村叫白洋泉河村。白洋河泉汇聚了从山下渗出的支流,曾经宽阔而清澈,流经南寨北寨和白洋泉河村,最后汇入到丹河。当地人传说,白洋泉河最早由一百条小溪聚成,白洋泉河是否应该叫百洋泉河也未可知。白洋河如今已经瘦细得不足一米,旧日的河床种上了庄稼。
北寨隶属于泽州县柳树口镇。
从远处望去俨然一座城堡,花墙老屋,一棵千年古槐屹立在村口,在冬天通透的阳光下显得沧桑伟岸,萧索枯寂。
走进村子,在一座老宅子下面,沿墙根排开坐着一溜村民端着大碗在吃中饭,场面很有些壮观。这样的吃饭阵仗多少年不见了,乍一看到,仿佛旧日重来,惹得我呵呵大笑起来,老乡们热情地和我打着招呼,问我吃过没有,要不要再吃点。一位前不久见过一面的中年妇女站起身来招呼说:“我回去给你们做饭去。”
老乡们碗里的饭不很一样,有的是面条,有的是大米,还有一种叫不上来的饭,成分复杂,里面有小米、大米、白菜、红薯、粉条,上面撒着芝麻盐。我看着稀罕,想尝尝味道。老乡回去用一只半大碗给盛了一碗来。我端着碗,学着村民的样子坐在了石头上,加入到乡亲们吃饭的队伍中。一边吃,一边自己就笑得稀里哗啦,乡亲们也跟着笑得哈哈溜溜的。这饭很好吃,清淡的农家风味。老乡说把白菜、萝卜、红薯粉条用油盐炒了,再放进大米小米一起焖,焖熟了加点芝麻盐就可以了。
这是一个漂亮得近乎华丽的村庄,几座明清时期的大宅子,重门叠掩,让这个村子充溢了古色古香的味道。整体的建筑风格透着奢华、稳健、厚重的魅力。墙上镶嵌着拴牲口的石扣,被凿成一个牛鼻子的形状,顽皮可爱。院落之间层层套叠,精美的砖雕和大门上纷披的木雕花饰,记载着旧时岁月的润泽与丰美。村民大部分姓董,也有姓周的,却对于这个村子的历史都不甚了解。据说有一户人家存有家谱,可惜人住到城里去了。村民说前不久有河南人来到这个村子认祖,分析祖上大概是从河南上来的。
古门楼上面是一座破败的古庙。究竟是什么庙,造于何时,村民们也说不清楚了。古门楼旁边是一座老宅院,外门上有一排砖雕的文字,面目被刻意凿掉,模糊不清了。
眼前这座两进院落,像是清末的建筑,门户高大,属于旧时的大户人家。从老乡嘴里听到北寨最有钱的门第叫“安泰龙”。“安泰龙”是不是这几个字,是姓氏宗族的庙号还是商号,也没人能说清了。早先的老主人是谁,干什么的,概莫能知。现如今的主人姓董,叫董红生,四五十岁年纪,说这座院子是“土改”时分来的,院子里不只他一家,共住有三四户。村里以前有两户地主,也有富农。说到当年这些事,一个说:“哪有什么地主啊,地主也是做一份吃一份,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攒下的。以前的地主算个甚,还不如现在的普通家户。”另一个说:“到底不一样,地主富农家到现在还是有钱人,我们村地主家的后人,都在煤窑上,一样还是有钱人。”又一个说:“现在哪还有什么地主、富农了,都平等了,以前那些事情我们也都是听说,不清楚。”
董红生家大门的门楣上左右两侧用泥巴糊了,估计是“破四旧”时期的杰作。问他记不记得这些事情,董红生说不记得了,说那时他还是一个小孩。根据我的要求,他登上梯子把泥巴起掉,露出了里面的庐山面目。看得出这些残存的砖雕是《三国》里的戏剧人物,有手持丈八蛇矛的张飞,有手握偃月大刀的关公,还有常山赵子龙。生动、细腻、线条流畅,只是有的少了马腿,有的少了手臂。还有一种砖雕是富贵牡丹。董红生一面取土一面用笤帚扫干净了,一再问,这些东西有什么价值,值多少钱,值钱的话我就卖了。听得我很是着急,不知道除了劝他不要毁掉该说什么好。
这座院落的结构依旧,门楣上“耕读传家”四个字苍劲凝重,依稀可辨。雕花门窗有一部分还在,但也有一部分被换成了毫无审美趣味的方格木框,外面还上了铁栅栏。户主说不懂这有什么好,当年三十块钱一扇给卖了。
拍照中间,那位曾经见过一面的中年妇女走来叫吃饭,原以为只是一句客气话,谁知竟真的做好了,南瓜卤子手擀面。我和丈夫虽然不饿,但盛情难却只好跟着去了。这位村妇五十多岁年纪,儿女都不在家,有在煤矿上班的,有给人打工的,她和男人种着十几亩地和一些树,吃不了的粮食卖了钱,日子过得还算富足。
一只瘦弱的小花猫卧在火炉台上看着我们喵喵地叫着。
说着话,面条就煮好了。农村的饭菜自有一种天然的清香和真味。我一边吃一边和她拉呱着,问她:“孩子们会不会种庄稼?农忙的时候回来帮忙吗?”妇女说:“现在我们都还能干,用不着他们。”我又问:“那以后你们的儿子们还会回来种地吗?”妇女说:“不会了,他们都不会种庄稼,在外面都有工作了,再说也都不会回来了。”我问:“那你这房子还有你的土地将来怎么办?”妇女说:“谁知道啊,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吃过饭,说了一番诚恳的感谢话,和村妇告别了,来到本村年纪最大的一位老人家里。这位老人今年八十八岁,基本上卧床不起了。老人一生就一个女儿,女儿如今也五十多岁了,身材敦实,满脸厚道相,正在端着碗喂老人吃饭。炕边上一炉煤火烧得很旺,家里却不甚暖和。老人姓董,对往事也说不出什么来,只记得听老一辈说,祖上是从河南的黑山底来的,至于黑山底在河南哪里就不知道了。女儿十岁上就没了娘,女婿是倒踏门的招女婿,一直和老人生活在一起。老人的女儿说她的儿女们都在外面打工,平时不回来,有一个小孙子,挣的钱不够自己花。城里房子贵,买不起,他们迟早还得回来。问我:“吃过没有?再吃点吧?农村人没有钱,吃的喝的东西还不缺。老百姓,没甚好东西,就是个家常便饭,没吃好你就再吃上些。农村不比城市,喝口水也要钱。”
对面的一座老宅子,是老人的祖产,现如今也住着好几户人家,都是本家兄弟。老宅大门上的木雕在“文革”中被铲掉了,两面有桃形的铁片支棱着,生着厚厚的锈迹,问了许多人,谁也说不清这个桃形铁片是做什么用的。走进去,连着门楼有一个木质照壁,照壁中间的花纹依稀可辨。照壁上有两扇门,平时关着,家里有老人去世往出抬棺材的时候才打开。老式的四合院,上下两层,砖木结构。墙基是大块的石雕,刀法细腻圆润,残留着旧日的富丽堂皇。原来的雕花门窗也大部分被换掉了,看着像是一件手绣旗袍缝上了中山装的口袋。
走出老人的院子,临街一长溜老房子,屋脊上的兽头已然风化,房檐下不断头的万字花边装饰极为少见,精美典雅。高墙大院里面的门窗却一色地换了妆容。沿着高大的老宅子走到头,看到了那棵在远处就吸引了我的老槐树。老槐树气势凛然,仿佛一位白发飘飘的垂髯老者,拄着拐杖默默地站在村口,孤独地守候着旧时月色。大树下有一个砖头搭就的简陋神龛,里面放着一只香炉,香炉里有满满的香灰。看来村民们把这棵古树当成神来供奉了。据说千年老树确实是有神性的。而庙,从来就没有真正从国人的心中拆除掉,民族文化的血脉用这种形式继续流淌着。北寨村的这棵老槐树太老了,老得不知道有多少岁。根部长出了巨大的树瘤,疙里疙瘩,形成一幅天然的艺术作品。树下横躺着三面石碑,代替凳子供人们平时坐歇。石碑正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隐约辨认出青石碑上刻有建造山门的时间,为“大清乾隆岁次丙子年乙亥月刻”,后面有捐款人的姓名。这些人都姓董,严格来说都是这个村村民的先人祖宗,而如今的村民却把祖宗们坐在了屁股下面。另一面石碑则是“王代宗亲之位”,还有一面石碑已经破损,上面有些数字和名字,但已经看不清具体内容。前人不朽的愿望就这样被历史作弄得速朽了,宗亲之位也给不肖子孙们当了凳子。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说,那个门洞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早就想拆了,那么宽宽,走个车都进不来,不方便。我告诉他说,那就是石碑上说的山门,清朝乾隆年间的建筑,拆除了就太可惜了。
走过大槐树,来到寨子的女墙边上。这座女墙在远处看很有气势,很美,很个性。一位四十多岁的村民站在那里,问询了几句,随意攀谈起来。村民姓周,肤色黧黑,指着远处的河滩说:“那就是白洋泉河的河床,白洋泉河是一条长流河,原来很宽,就是河滩那么宽,一膝盖深,水流得哗哗的。现在除了下暴雨发洪水才有那么宽,平常就那么一尺多点了。小时候我们上学去几个小孩儿要手拉手把裤腿挽得高高的才敢过。”他听老人们说白洋泉河是由一百条从地下涌出的溪水汇成,十几年前水还挺大,现在一年比一年小了。我问,河里还有水吗?说,有啊,那不是吗?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除了河滩,根本看不见河水。周姓的村民说:“我们村子的人不成器,原来有六寸生铁管子可以把水引到山上灌溉,后来都给砸烂卖了废铁了,抽水机也卖了破烂了,没人管。引水灌溉的工程以前弄了一半,石头池子已经砌起来了,上面一句话又拉倒了。”
老乡告诉我说白洋泉河的下游叫西河,流经哪些地方,他也不清楚。
沿女墙走过去,又是一幢旧宅子,外观高大气派,宽厚的旧砖头,垒砌得严丝合缝,怎么说也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只是大门紧锁,里面的状况看不到。寨墙边门外一棵不知名的树已然枯死,枝干弯曲着指向远处。老乡说房子的主人不回来了,走了,到城里住去了……正午的冬日,不很冷,大气透爽,阳光有些温柔。
从北寨下来,见两位村妇在一条细细的河边洗衣服,河水两岸堆放着烂菜叶子和各种颜色的垃圾,这条河就是白洋泉河。河水清澈纯净,从一条塑料管子里汩汩流出。
沿着河边的小路向下游走去,不远处又有一位老妇人带着胶皮手套在洗衣服。我问:“家里没有洗衣机吗?”老妇人答曰:“有,一般不用,洗完了回去用洗衣机甩甩。”我问:“水不冷吗?”老人说:“不冷,温乎着呢。”
我把手伸进去试了试,果然没有那种想象中的刺骨。
白洋泉河村挨着路边有一座人民公社时期的医院,已经废弃了,外墙上写着一个大大的 “忠”字。进去白洋泉河村看了一眼,见一座现代化的楼架子正在耸起。对面有一座戏台,也是人民公社时期的产物,已颓败不堪。街边两个小杂货铺,是以前供销社的模式,卖些鸡零狗碎的日用品,其余平常光景,一无可看。拍了几张片子,迎着午后的斜阳,奔南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