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考成法与科举制

云绕半山腰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五中文网 www.45zw.cc,最快更新太宗皇帝成长计划最新章节!

    萧承说完,在场百官立即面面相觑,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人皆有惰性,本来摸鱼十几天能干的事情,突然立了规矩,被要求三天之内干完手头的工作,干不完还得扣工资。

    这搁谁身上,心中也是极为不乐意的。

    若说此前,百官就不算不敢明着反对,这个时候也会有人站出来,说些什么衡量标准难以界定,唯恐影响朝政运转,需要再三商议这种话,尽力拖延着不去办。

    可是今日皇帝升座开朝会,百官之中,却有六成的人缺席。这般行为怎么看,也是百官理亏在先啊。

    相较于萧承被彻底激怒而大开杀戒,制定一个考核制度,显然对于百官来说,更容易接受。

    毕竟人的性情,都是喜欢调和折中滴!

    是以就算此时宣政殿中有人不满,也不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反对。

    萧承见殿中官员并无反对之声,嘴角不由得露出一丝轻笑。

    “看样子,诸卿是没有反对的意思了!那好,今后尚书台、六曹、御史台,便共同推行此事。六曹根据具体事务,制定完成期限。御史台御史负责监管,并考核结果。尚书台复核。考核不合格者,依照具体事务,分别处置。考核优秀者,可破格提拔!”

    萧承说到这里,又顿了顿,道:

    “嗯,这新法第一把火,便朝你尚书台烧一烧。尚书右丞张纮!”

    殿中的张纮闻言,当即出列,躬身道:

    “臣在!”

    “此事便交给你去牵头,三个月内,朕要看到考成法试行。朕非急于求成之人,不会要求立刻出什么效果。但你要放开手去办,一开始犯点错没什么,但绝不可因噎废食。”

    任何新法实施,不可能全不出错。毕竟毫无经验,一开始总是要出点问题的!为了避免有人之后拿出错的地方发难,萧承干脆先点出来,好不让之后有人借题发挥。

    张纮此时眼睛一亮,心中越发热切起来了。

    考成之法,对于他这种有心办事的年轻官吏,那是求之不得啊。一些尸位素餐,图居高位的老油条们,还是尽早给年轻人让路吧!

    再说了,这明眼人都能够看出来,这考成法,显然是当今陛下今后在朝堂之上大力推行之事,若是自己能够将这差事办好了,那可是入当今陛下眼的机会啊!

    张纮不需多想,当即俯身一拜,躬身道:

    “臣,必不负陛下重托!”

    萧承点了点头,示意张纮退下。

    这考成之法的推行,就算是成了一半。

    不过考成法一事,百官毕竟不好明着反对,顶了天拖拖后腿,最后并不会影响大局。而萧承让东厂花费了那么多人力物力,自然不仅仅是为了这件事。

    萧承蕴酿一番情绪之后,再次开口道:

    “朕亲自视政,虽未有多长时间,却也时常对一些朝政要务感到棘手,便也越发觉得贤才的重要性。朕思来想去,觉得是应该向天下征召贤才了。”

    殿中百官,听到萧承说的是这件事,却是来了精神。

    当今天下,诸国大同小异,朝堂吸收人才的策略,乃是举荐制度。

    有朝廷规定,由各地官员搜选人才的察举制度。也有皇帝或是高级官员直接聘请布衣百姓,担任官员的征辟制度。

    对于百官来说,为朝廷举荐人才,一方面能够完成朝廷人物,获得奖赏。另一方面,对于他们巩固自己的人脉势力,也是大有益处。

    如此好事,他们怎么能够不来劲?

    这举荐之法,照萧承的眼光,自然是颇显落后。但其实放在当今背景之下,倒是也算说得过去。

    毕竟优秀之人,都是相互吸引的。贤能之人的好友师门、看重的弟子晚辈,自然也有些本事的。从这些人中挑选人才,朝廷每年选拔人才所需花费的财力物力,显然会少上很多。

    更不用说,这个世界的诸子百家昌盛,天下人才大都出自这些宗门,相互之间早有交情,对方的能力,也是清楚无比。

    举荐制度在这个世界,就是用最省力的方法,获得人才的高效手段。

    只不过从另一方面,这种方法,几乎不可避免被举荐之人和举荐之人联系紧密。

    毕竟宦海浮沉不容易,萌新有大佬带着,大佬有萌新捧着,大家相互搭把手,对所有人都好。

    嗯,除了皇权!

    既然知道其中弊处,萧承这么可能不改革?

    这几个月来发生之事,萧承推波助澜,已经将朝堂之上这些相互勾连、暗中结党的官员们的力量削弱到了极点。

    今日他又暗中施展手段,让朝中大部官员没来朝会,借着这个机会,当然要顺势将科举制度推出来了。

    萧承看着殿中百官,沉声道: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天下如此之多的贤才,岂能不为朕所用?是以,朕欲面向天下,征召贤才。不论出身何国,身份如何,只要才华出众,朕都一律给予酌情留用!”

    科举制在中国古代,之所以到唐宋之后才得到大力发展,其实还是社会生产力的原因。

    上层知识分子,不需要科举,也能够有办法入仕。所以此前,自然不需要科举制度。唐宋之后,上层阶级对知识的垄断被打破,生产力足够供养数量足够的下层读书人,便需要一个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