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不明的敌意

别予安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五中文网 www.45zw.cc,最快更新回到古代当贤圣最新章节!

    第334章 不明的敌意

    因为做到这个地步之后,就要等待牛奶温热,再凝结奶皮的关系,因此萧文等人重新离开了厨房,回到外面坐着。

    这时候,萧文突然想起来,自己还不知道这位师弟叫什么名字来着。

    于是他回过头,问起对方的名讳。

    店老板听到萧文这时候才问他名字,也没有生气。

    毕竟原本他们只是萍水相逢,如果双方没有杂家弟子这一层关系的话,恐怕萧文也没打算了解自己的身份。

    如今,萧文问起自己的名字,纯粹是因为自己和他一样,属于杂家弟子。

    于是他拱手对萧文说道:“回师兄,我姓毕,单名一个诚。先生给我起了一个字,叫存之。”

    毕诚?

    这个名字,萧文没有印象。不过他查了一下资料,却发现他的确存在于历史当中。

    历史上的毕诚,其实是黄门监毕构的堂孙。毕构的弟弟毕栩,生下了毕凌,毕凌生下毕匀,世代没有官职,从事盐价生意。

    只是,毕匀生下来毕诚后没多久,就去世了。而毕诚,就是在这个没爹的情况下度过了童年。

    小时候的毕诚,是一个十分努力的人。毕诚晚上燃柴读书,母亲同情他读书疲惫,夺去火把让他睡觉,毕诚不肯休息,于是能通晓经书史书,擅长诗文。

    当然,只要这个世界必须努力才能活下去,那人们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并不缺乏努力的人。

    太和年间,毕诚考中进士,进入杜惊的幕府,任侍御史。起初李德裕与杜惊共同辅政,两人不和,所以朝廷让杜惊出京任剑南东川节度使。

    旧官中只有毕诚一如既往问讯杜惊,给他饯行,李德裕嫉恨毕诚,让他出京任慈州刺史。

    毕诚积功升任驾部员外郎、仓部郎中。

    按照先例,显要有权势的人家,都把担任仓、驾二官视为耻辱,毕诚却如居位高禄厚之官一样劲头十足,没有二话。

    宰相了解他,召他入翰林院任学士。

    党项族扰乱河西,宣宗曾召他访谈边事,毕诚援古引今,条陈击破羌人的策略非常详尽,宣宗皇帝高兴地说:“我将选择有才能的将帅,谁说像廉颇、李牧一样的人只能待在我的宫署中?你就替我去征战吧!”

    毕诚应声唯唯,皇上立即让他担任刑部侍郎,出任河西供军安抚使。毕诚到了军中,派官吏前去安抚羌人,让他们明白利害,羌人都归附朝廷。

    当时的戍兵常常苦于调济粮食,毕诚招募士兵安置屯田,每年收谷物三十万斛,皇上下诏书嘉奖称赞,又升任河东之官。河东更加接近胡地,毕诚重修杷头七十处烽火台,小心警戒以防备敌人,贼寇不敢进来。

    懿宗即位,召他担任户部尚书。

    不久,以礼部尚书身份兼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服丧二年后,坚持称自己有病。改任兵部尚书,又被解除官职。

    不久兼任平章事,管理河中。死时,年六十二岁。毕诚尤其擅长为政之方,既已显贵,所得的俸禄,用来养护穷困的宗属,从没间断过。

    开始,毕诚被宣宗皇帝知晓,皇上曾答应让他做宰相。令狐绹嫉恨毕诚,毕诚一共三次徙官,不能回还京城。

    毕诚寻思结交令狐绹的办法,到太原,寻得装扮华丽的美女献给他。令狐绹说:“太原跟我没机缘,现在用美女作诱饵,将会破败我的家族。”不肯接受。

    总体来说,毕诚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如果他拥有足够的背景支持,那的确能够成为唐朝的宰相。但奈何他是草根出身,没有太多照应,因此只能够屈居人下。

    “这种人才,如果生长在宋代,恐怕轻易就能飞黄腾达吧!”

    萧文心想。

    他也不奇怪这个原本历史上能够留名的儒生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杂家学派的弟子。

    毕竟历史上的毕诚,乃是盐商之子。萧文并不觉得一个盐商的孩子摒弃儒学而投入杂家怀抱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毕竟杂家最大的学术头领吕不韦的存在,已经表明了杂家的重商主义精神。

    商人的孩子,肯定会被这种重商主义吸引。

    就在这时,萧文突然看到,几个身穿儒袍,手持宝剑的儒生突然从外面走进来。

    他们没有坐下,反而站在路中央,一副眼镜0长天灵盖上的嚣张模样。

    毕竟是店老板,心中秉承着和气生财的目的。看到这几个儒生,毕诚朝着萧文说了句失陪,便离开了萧文身边,来到那群儒生面前。

    “几位快坐。想吃点什么?我这里可是全东市最好的甜品店。哪怕是贵族老爷们来我这里吃东西,都说好。”

    说着,他伸出手对这几个儒生做出邀请的姿势。

    然而那几个儒生看了他一眼,却又将眼睛转回了脑门。他们并没有走去作为,而是由为首的其中一人开口:“你就是毕诚?”

    “本人是毕诚。各位是来找我的?”听到这话,毕诚愣了一下。随即他察觉到对方身上似乎带着些许恶意。瞬间,他的表情也变得严肃谨慎起来。

    同样察觉这群不怀好意儒生的不仅有毕诚,一旁的萧文等人也察觉到了那些儒生的不怀好意。

    萧文眯着眼睛,用微表情的技巧打量着这群儒生。不过这次,他的技巧很有目的性——他只想从这群家伙的身上找到三个问题的答案。

    第一,这些人是什么人。

    第二,他们来这里是干什么的。

    第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很快,萧文就得出了初步的答案。他看到这些儒生身上穿的衣服,有着附近一个书院的标志。虽然萧文刚来唐国,并不知道这个书院到底是谁开的,但萧文知道,自己如果有心去查,并不难查出这标志属于哪个书院。

    然而萧文却发现,这些儒生身上的衣服带着一种放了很久却没有穿过的奇怪陈旧感。他通过一些专业的纺织和化学书籍,迅速地得出了结论——这些衣服虽然是很久以前的东西,但是他们并不经常穿。显然,这很不符合常理。

    萧文寻思着,这些家伙很可能是假扮成这个书院的人过来搞事情。而目的,就是将今天他们要做的事情,嫁祸于标志所代表的那个书院。

    然而,到底是什么人,会大费周章地用这种手法,去找一个甜品店老板,一个在野的杂家学子麻烦呢?

    这很没必要吧!

    突然,萧文觉得一股毛骨悚然的恶意。他瞬间想到,或许这些人并不是来找毕诚麻烦的,而是假装找毕诚麻烦,实际上却是来找自己麻烦的。

    而很快,他就得到了进一步的佐证——那就是这些儒生腰间挂着的剑。

    事实上,古代的读书人一般都会佩戴宝剑防身。而在先秦时期,读书人还会有学术辩论失败,直接抽剑对砍的传统。

    而诗仙李白那句“十步一杀人,千里不留行”的诗句,虽然有夸大和yy的成分。但李白其实也不是什么文弱书生。

    也正是因为读书人当时有这样的风气,李白这充斥着杀气的诗,才能广为流传。

    而哪怕在武风渐渐淡去的明代,科举中了秀才后的读书人,有的也会选择游学。而官府,则会允许他们佩戴一把没有开锋的宝剑。

    这玩意杀伤力很低,但是拿来防身,也是可以的。

    不过无论如何,剑这种东西对于读书人来说,实战意义其实还是很低。佩剑,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追求仪式感与装饰。

    就像孙尚香,会愿意花费千金,购买一把镶嵌着宝石,实际上没什么卵用的匕首。

    然而萧文却发现,眼前的这些儒生带的,并不是那种装饰华丽,实际上却没什么卵用的佩剑。

    他们的剑朴实无华,十分简单。但萧文哪能不明白,他们的剑——可以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