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

杜鸿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四五中文网 www.45zw.cc,最快更新杜鸿文集最新章节!

      山是天地钟秀聚会的地方。中国人杰地灵,自然多名山,且自古国人就崇山爱山,以乐山为崇高精神享受,视山为自我品格精神写照,甚至将山上升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有气势雄伟、帝王气象的五岳名山,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恒山之奇崛、嵩山之萃秀,千姿百态,各怀绝色;有碧树朱檐、晨钟暮鼓、香烟缭绕的佛教名山,"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武当山、青城山、龙虎山、齐云山等历来就是佛家、道家崇敬之地;有矗立在碧波惊涛之中、虚无缥缈的自然奇山,诸如“震旦国中第一奇山”的黄山,飞峙大江边、雄奇险秀的庐山,以悬空寺著名的恒山“奇秀甲于东南”的武夷山;还有昆仑山、天山、火焰山等等,也都中华江山锦绣上的绝妙名山;有终年白雪皑皑、人鸟绝迹的高原雪山,诸如梅岭雪山、玉龙雪山、喜马拉雅山、珠峰等。它们都无一例外包含了雄、奇、险、秀等人的审美体验所特别依恋的元素。

    中国古人才是真正读山品山的高手,中华名山,无不留有古人的人文遗迹,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徐霞客“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苏轼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李白“蜀中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李商隐天山“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以及“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恒山如行,五岳独秀”、“华山如立,中岳如卧”、“水有三三胜,峰有六六奇”之于武夷山,等等,这些话,都是给古人留给我们的极富启悟力量的评点。

    撇开古人和历史,回到现在,纵观天下名山美麓,在我认为,无外乎融通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历史文脉之美这几样。细悉人与名山的审美关系,其实还与社会意识息息相关,回顾现代人对名山的审美历程,几乎是经历了由隔膜,到觉醒,到盲从,再到新隔离,再到回归的过程。这其间,即使是起初的隔膜阶段,也是紧紧与人的生命体验密不可分。

    山作为一种自然也好,作为文脉载体也好,它们竟然让我想到尼采的一句话:“等待着未来的醒来。”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作为美的事物,以五岳为例,在六七十年代,它们离人们的生活是相当遥远的。很多时候,它们只是以一种抽象的词语存在于人们的大脑或口头。而作为这些名山的人文余脉,大多是为当时所不容的,是遭到否定的命运。因此,当时人们对五岳的态度,是一种对穷山恶水式的征服心理,加上条件限制,裹腹生存成了第一要义,人们即使有一些审美的余地,公园式的楼台亭阁成了所有大众审美的惟一标准。所以,那个时代人与名山的关联非常单一,甚至是缺失或隔膜的。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在新的政策秩序下,很快被解放了生产力,获得了生产资料,生存问题迎刃而解,接踵而来的是审美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在对待名山的态度上,率先启动的是因为过去破坏与缺失引发的对人文余脉的寻根。可以说,在一转眼之间,过去需要砸碎的古董成了宝贝,过去几近摧毁的庙宇将被修复,过去熟视无睹的山体成了圣地。在新思潮还没形成之前,无论是盲目还是惯性,人们开始对传统道儒哲学有了尊从,标志着他们审美意识的觉醒。因为文脉在过去被破坏的程度大,所以人们最初对山的审美,同样依赖着楼台亭阁这些已有的审美经验。就是在这种经验的驱动下,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中国所有名山的古建如雨后春笋般得以恢复重建。比园林式载体多了一些历史人文脉象的楼阁寺庙成了几乎所有天下名山的建设程式。不同的只是各大名山在道、儒、佛的选择上和内涵上的敷衍上不同。而作为文化载体的山与人文建筑,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山是不同的山,房子却是一样的房子。当然,那些饱经苦难幸存下的文物古迹例外。

    接下来,中国人过上了温饱日子。所谓饱暖思淫欲,如果把“淫欲“理解成一种精神需求的话,那么,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一些有闲的中产阶层,在经历了最初的市场化,将自己与以大山为主体的自然有了相对的隔绝之后,在山水之间找回自己迷失的性情,以获得一种与都市间离之后亲近山水的新体验,成了一种潮流。但是,即使是这样,人们对山的审美也仍然处在一种被动里面,人们体验到的东西,始终是导游式的。这是因为,作山的本体内涵和人文精神,在商业化进程中被粗制滥造了。就是这种粗制滥造,让人们与山之间形成了新的隔膜。因此,人们对山的体验仍然是初浅的,表面的,盲目的,没有文化自信。

    但是,人发乎性灵的真实体验,就好像是一团团火焰,而商业化制造的隔膜则好比纸。纸终究是包不住的火的。商业化造成了人们对名山大川审美体验的缺失,那么,人们觉醒的本真体验就会成为反商业化的动因。在崇尚真实体验的市场消费大众的反作用下,商业化的文化系统,被一次次暗中洗了牌。因此,到了21世纪,中国有许多名山出现了一种“拆除”的现象,这一行动或明或暗,几乎风动了全国,之后一种返朴归真的迹象,一种原生态的潮流,在所有中国名山经营者的头脑里开始激荡。回去成了当下的主题,正如人类最完美的是人是婴儿一样,人们又仿佛突然发现了事情的真像,回到原生态,回到大自然,回到真正与人心相吻合的状态,成了时下的审美口号和市场利器。

    其实,人的审美体验是不可靠的,审美天生需要新鲜和刺激作动力。。真正可靠的是人的否定与探索精神。试想,即使历史原封不动地重现,人的审美体验也会在疲劳之后朝向另外一种秘境。现代中国自然山脉,无一例外像中国文学巨著一样,是那种以道儒哲学为骨干支撑下的产物。正如一个人一样,他曾经年富力强,可是他不会永远年富力强。他需要不断有力量来源。作为没有生长力的道儒文学,已经创造出了辉煌的中国历史,也创造了一部辉煌的中国名山的人文历史。但是,它们再也无法创造出新的东西,诸如新历史,新地理,名山的新文脉。这就需要从道儒哲学中胎生出一种新的人文精神作为这些生新事物生成动力。基于这样的规律,在大多数人在崇尚原生态的三山五岳之时,另一部分人开始了他们的新动向,即对一些人迹罕至的大山进行访问与抵达,比如对天山天池的探询,比如对唐古拉山的探询,比如对火焰山的探询,比如对梅岭雪山,对珠峰的探询,人们一次又一次对它们进行探险,与其说是一种现实的功利,不如说是人类对大山秘境的强烈追求和渴盼。而这种探询中的审美体验,是超乎从前的,是一种超验。

    说到这儿,让我突然想起了有人说过的一句话,人小时,看山是山,到了中青年,看到山就不山了,到了人生迟暮时,看到的山依然是山。